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中国,领导干部接受人民的委托行使公共权力,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各项社会事务,构成了全社会最高层次的道德实践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官德是领导干部运用公共权力、管理社会事务时应具有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准则。领导干部官德对社会道德有导向作用,其核心就是如何用好权的问题。新时期领导干部官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官德建设的研究成果,尽管学界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早已达成共识,但官德建设研究倾向于理论建构,主要是对官德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规范以及官德建设的基本对策进行学理性研究,而实践意义上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则相对逊色。鉴于这种情况,新时期官德建设研究一方面应发挥理论研究的基础作用,深入探讨官德的培养机理和运行机制,为进一步分析官德建设面临的实践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深化官德建设研究,离不开从道德生活实践和道德知识中汲取思想资源。其中,中国古代以“为政以德”为核心的官德思想,提倡以道德约束权力;西方官德建设基于基督教的原罪论和人性恶的认识,崇尚法治,致力于在制度层面寻求制约权力的办法;马克思、恩格斯的官德建设理论,则为新时期中国官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官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是新时期官德建设的逻辑起点,为我们思考当前中国官德建设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官德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注意领导干部官德建设问题,在官德建设实践中,不但确立了领导干部基本的官德规范,不断深化了官德建设的具体内容,而且运用了灵活多样的官德建设的方式方法,形成了系统的官德建设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教育领导干部的重要法宝。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急剧的现代社会转型是导致当代中国包括官德失范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总根源。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的突出特征是:原有的体制、秩序和观念已被冲破,而新的体制、秩序和观念还未形成。在这种情境下,由于监督机制缺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多层次的文化冲突和思想道德教育失误等原因,引发了领导干部官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精神懈怠、腐败现象、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和官僚主义现象严重等,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要科学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将其置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历史背景中进行全面的考量。新时期官德建设只有与官德失范问题的有效解决相结合,才能彰显出应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换言之,官德失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新时期官德建设目标的科学化,社会主义官德规范体系的建立,现代性价值理念的教育与积淀,各种制度措施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公民和领导干部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具体而言,新时期官德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立官德建设科学化的目标。提高官德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是实现官德建设理论的科学化;二是在官德制度体系建设中,完善官德教育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建设;三是官德建设方法的科学化,包括官德建设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和遵循道德形成的规律等。其次,确立官德建设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和集体主义是新时期官德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再次,按权力行使的不同领域确立领导干部官德规范的内容。任何道德建设都有一个标准的问题。一般来说,官德的内涵是与政府和官员的职能密切相关的,因此,官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范围几乎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不同领域领导干部有不同的道德行为规范。在政治建设领域,领导干部的官德规范是忠于国家和勤政为民;在经济建设领域,领导干部的官德规范是清正廉洁;在文化建设领域,领导干部的官德规范是兼容并包;在社会建设领域,领导干部的官德规范是公正无私;在生态建设领域,领导干部的官德规范是和谐共存。而自我节制是官德规范由外在他律转化为内在自律的基础。最后,提出官德建设的路径。道德是社会规则与个人品德的统一体,一定意义上说,官德建设的路径不外是制度保障、道德教育、自我修养与环境熏陶。因此,新时期官德建设要实现教育、制度、监督和修身四位一体,一方面重视发挥道德软约束的作用,积极探索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道德评价机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用制度力量保证官德得以实现的途径,以增强官德规范的权威性和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