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联合挂线疗法多模式治疗克罗恩病肛瘘(perianal fistulizing Crohn’s disease,PFCD),基于代谢组学研究PFCD患者与正常人,以及PFCD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变化,从代谢组学方面探讨PFCD的发病机制以及多模式治疗PFCD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例健康对照组(CK组)以及20例PFCD患者,PFCD患者予挂线联合IFX多模式治疗,在0、2、6周分别静脉滴注5mg/kg的IFX作为诱导缓解,以简化CDAI评分及PDAI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分别于CK组以及PFCD患者治疗前(PFCD组)、后(FX组)采集血浆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在SIMCA(V14.0)软件处理后,对所得代谢组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根据变量权重值(VIP)≥1及T检验的P值<0.05来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层次聚类及相关性分析,以火山图、热图、相关性分析图的形式呈现;另外通过差异代谢物的log2(FC)值筛选反向差异代谢物,根据ROC分析的AUC≥0.8代谢物的内外源性质筛选显著反向差异代谢物。进而通过在线工具MetaboAnalyst 5.0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通路。结果:1.本研究共计纳入正常受试者20例,其中男11例(55%),女9例(45%),平均年龄38.5岁;PFCD患者20例,其中男13例(65%),女7例(35%),平均年龄22.5岁。PFCD患者多模式治疗前简化CDAI评分及PDAI评分均>4分,属于疾病活动期及肛周病变活动期。多模式治疗后简化CDAI评分及PDAI评分均≤4分,为疾病缓解期及肛周病变静止期。2.在本研究中,PFCD患者与正常人的血浆显著差异代谢产物包括:PC(16:0/18:2(9Z,12Z))、PS(O-18:0/20:3(8Z,11Z,14Z))、PC(14:0/22:4(7Z,10Z,13Z,16Z))等甘油磷脂类代谢产物,以及 SM(d16:1/17:0)、SM(d18:0/16:1(9Z))、SM(d18:2/18:0)等鞘脂类代谢产物;代谢物KEGG富集的显著结果(P<0.05)为甘油磷脂代谢相关通路,涉及的代谢产物包括磷脂酰乙醇胺、磷脂胆碱、1-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磷酸胆碱、磷酸酯等。3.在本研究中,IFX治疗PFCD患者前后差异代谢产物包括:PS(O-18:0/20:3(8Z,11Z,14Z))、PE(19:0/22:4(7Z,10Z,13Z,16Z))、PC(14:0/22:4(7Z,10Z,13Z,1 6Z))等甘油磷脂类代谢产物,以及SM(d18:2/18:0)、SM(d18:1/16:0)、SM(d18:2/24:0)等鞘磷脂类代谢产物,其他还有福橘黄素(Tangeraxanthin)等。KEGG富集的显著结果(P<0.05)为甘油磷脂代谢相关通路(P<0.001),涉及的代谢产物包括磷脂酰乙醇胺、磷脂胆碱、1-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磷酸胆碱、磷酸酯以及胆碱;以及鞘脂代谢(P=0.021),涉及代谢差异产物包括鞘磷脂、双半乳糖神经酰胺。4.在CK-PFCD组差异代谢物与PFCD-IFX组差异代谢物中利用其变化倍数值正负相反进一步筛选得到62个反向差异代谢物。ROC分析中以AUC≥0.8行进一步筛选,排除外源性物质后共得19个显著反向差异代谢物,包括PA(18:3(9Z,12Z,15Z)/22:2(13Z,16Z))、PE(14:1(9Z)/24:1(15Z))、PE(17:2(9Z,12Z)/22:4(7Z,10Z,13Z,16Z))、PE(19:0/22:4(7Z,10Z,13Z,16Z))等甘油磷脂类代谢物,另外还包括 10-oxo-5,8-decadienoic acid、N-Oleoylethanolamine、15-Deoxy-d-12,14-PGJ2、1D-myo-inositol 1,4-bisphosphate(4-)等。结论:甘油磷脂代谢紊乱可能是CD伴有肛瘘患者的发病机制之一,而多模式治疗PFC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