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子》的审丑之维——以庄子笔下的丑怪形象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sdb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是一个奇人,其书也是一本奇书。对这奇人,历史上除《史记》有零星的记载外,他的身世几乎不可考。然而这奇书,却因历代文人的喜爱而保留了下来。《庄子》之奇,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是它包含了大量的审丑经验。这审丑经验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因为无论社会还是人生都有着审美化的倾向,这也是人性使然。我们认为,作为感性学的美学(Aesthetics)应该不仅包含对审美活动的研究,而且也不能忽视审丑活动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审丑活动的存在才能证明Aesthetics的成熟。作为一个方外之人,庄子有非常人所拥有的智慧与胆略,他的美学趣味当然也与众不同。因此,庄子笔下的文字就不免具有了“不经”的色彩:让丑人和怪物登上了舞台,代表庄子来言说大道。 本文从《庄子》世界的审丑之维入手,希望弥补庄子美学(Aesthetics)研究上的不足。首先,通过对庄子的语言、人物以及内含的大道进行分析,可看出《庄子》世界是一个丑的世界。在这丑的世界里,不仅能见到一个“逍遥”的庄子,更多的则是一个“不得已”的庄子。他审丑是因为其对人生、社会、大道的深刻认识,所以庄子的审丑之维具有三个特点:理智的审丑、大胆的审丑、美丑兼审。最后,笔者把焦点放在丑人和怪物身上,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德性的追求(即对得道真人的呼唤)和其独特的生死观(即一种逍遥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新的艺术感(即丑感)。笔者希望在受到庄子智慧的洗礼后,可以增强对生活的理解。
其他文献
斯坦特(Gunther Siegmund Stent),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学院院士,在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科学哲学三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其思想进行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
五代末宋初,佛教在发展至顶峰后逐渐式微。禅宗内部毁经诃佛,“狂禅”、“乱禅”之风甚嚣尘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永明延寿提出将“诸法归于一心”的主张。他在指出“一心包含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