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通过应用头颈联合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检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的供血动脉狭窄和闭塞分布特点,犯罪血管的确定及硬化斑块的危险评估,探讨其对TIA的诊断价值。
(2)在无创快捷的CTA检查为临床TIA患者找到病因后,仍需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积极查找,以求标本兼治之效。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作为最基本的血管病危险因素已有论证,因此我们对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血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1)分析有完整病历资料的颈动脉系统TIA患者76例,所有病例均行CT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至颅顶。运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曲面重建(CPR)等技术进行重组以及轴位像扩大测量血管直径,并计算其动脉狭窄率,同时检测各段颈动脉存在的斑块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2)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期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符合诊断标准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2例,对照以同年龄组健康人群体检者36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发病48小时内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溶血磷脂酸(LPA)的测定则通过离心、浓缩、分离、显色,测定其吸光度值,以专用公式计算其含量;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测定采用酶标法;同时应用血凝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数值。
结果:
(1)血管狭窄的分布:76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中,62例(81.6%)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1例(17.7%),单纯颅内动脉狭窄30例(48.1%),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1例(34.8%)。一条血管狭窄24例(38.7%),两条及两条以上的血管狭窄38例(61.3%)。6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显示127条血管狭窄病变。前循环病变88处,后循环病变39处。88处前循环病变中,颈内动脉狭窄78例(包括大脑中动脉M1和大脑前动脉A1)。病变血管包括轻度狭窄49段(38.6%),中度狭窄28段(22.0%),重度狭窄34段(26.8%),闭塞16段(12.6%)。动脉硬化斑块类型:62例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共发现113处斑块,其中,颈总动脉起始部斑块19处,颈总动脉9处,颈动脉分叉部51处,颈内动脉尤其虹吸部29处,其它动脉5处。斑块的类型在脑动脉各段分布不同,在颈总动脉以及颈内动脉颅外段中,软斑块及混合斑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在颈内动脉颅内段等,硬斑块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表现为混合斑块71处(62.8%),硬斑26处(23.0%),软斑13处(11.5%),单纯血栓3处(2.7%)。患者责任血管特点:62例患者根据其临床发作表现,结合CTA所见狭窄能解释TIA的发作过程,包括狭窄血管部位斑块情况及其它部位的狭窄导致颅内盗血现象而引发症状。可判断责任血管的共56例(90.3%)。
(2)TIA组与正常组的血浆LPA、Hcy及FIB比较,TIA组各项含量数值明显增高,具体结果:TIA组42例,LPA值为7.26±2.32mmol/L,Hcy值为18.144±3.04μmol/L,FIB值为3.57±0.46 g/L。对照组36例,LPA值为2.89±1.55 mmol/L,Hcy值为13.63±3.21μmol/L,FIB值为2.16±0.89 g/L,经t检验,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及P<0.01)。
结论:
(1)通过CTA检查,能够多角度、三维立体完整显示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分支;可任意旋转,清晰显示颈部血管形态及其毗邻关系;观察血管狭窄的范围、程度;不仅能显示血管管腔,也可显示血管壁,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斑块的成分与特点。可作为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经济、无创的检测手段用于颅颈部血管狭窄疾病的筛查、诊断和随访。
(2)TIA是一组多种危险因素与病因导致是临床综合征,没有单一的因素可预示患者能否发生脑梗死。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表明在颈动脉TIA患者血浆LPA、Hcy及FIB水平均显著增高,与TIA的发生密切相关,对TIA的预警、诊断及治疗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