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打假”是伴随我国《消法》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职业打假”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对其争议颇多。当前司法实践中“职业打假”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对“职业打假”行为的认定一直困扰着司法实践,同案异判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虽然学界和实务界都对已展开研究,但相关研究更多的是针对“职业打假”行为的某个方面——特别是知假买假行为进行研究,较少对“职业打假”行为进行整体的法律分析。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针对“职业打假”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讨论“职业打假”行为的司法认定,以期为“职业打假”行为认定的司法实践提供建议。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典型案例为切入视角研究“职业打假”行为。首先,文章以三则案例为切入点,具体介绍了司法实践中三则“职业打假”典型案例,从而引申出该类案件的主要争议焦点:“职业打假人”是否具有消费者主体资格、“职业打假”行为的构成是什么、“职业打假”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其次是对该类案件三个争议焦点的具体分析,是第二到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具体分析“职业打假人”是否属于消费者。由于“职业打假”并非法律概念,因而该部分主要从学界对消费者范围界定的争议入手,结合“职业打假人”的特征,分析“职业打假人”是否属于《消法》所保护的消费者的范围,并最终得出否定结论。第三部主要分析“职业打假”的行为构成,该部分分别分析了“职业打假人”的主观意图、“职业打假”行为的客观表现以及“职业打假”行为可能产生的行政、民事、刑事的法律后果。第四部分具体分析“职业打假”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当前学界对“职业打假”行为的态度分为肯定与否定两种态度。笔者结合相关理论与“职业打假”行为的特征分析,认为以牟利为目的的“职业打假”行为不具有正当性,并对“职业打假”行为是否适用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论述,认为应当区分对待针对普通商品的打假与针对食品药品的打假。最后,文章分析总结“职业打假”行为认定的司法实践。该部分讨论“了职业打假”行为认定的司法实践现状,分析司法实践中在认定“职业打假”行为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文的分析对“职业打假”行为认定的司法实践提出建议,并认为可以依据案件的不同类型而具体认定个案中的“职业打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