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DY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带气旋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更加有效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了解热带气旋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及其机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对于热带气旋的季节预报研究以及对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探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热带气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热带气旋的生成、强度和路径等与大尺度环境场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热带气旋生成与大尺度环境场的关系,对热带气旋季节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非常重要。在南海-北太平洋区域影响热带气旋生成的系统与其他海域有所差别,热带气旋生成受到了西北太平洋暖池、ENSO、季风槽等的重要影响,导致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区域热带气旋生成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GPI, Genesis Potential Index)是热带气旋生成可能性大小的空间分布函数,利用大尺度环境场可以应用于热带气旋季节活动的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评估。但是目前的GPI基本都是针对全球热带气旋活动构建的,没有考虑到热带气旋不同活动地区及其内部的差异。本研究考虑到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不同特点,对西北太平洋海区热带气旋GPI进行了改进,分别构建了适用于南海(50N-250N,100。E.120。E)和西北太平洋(5°N-40°N,120°N-10°E)的热带气旋GPI。改进后的GPI对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区域热带气旋生成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不仅能很好地模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空间分布的气候特征(相似系数为0.67),而且能够较好地模拟热带气旋生成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特征。
其他文献
太阳活动强烈影响地球天气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相关。江淮流域6~7月的梅雨是我国夏季雨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雨量的丰枯直接与江淮地区旱涝灾害的形成和持续有关。这一区域是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之一,因此这一区域的旱涝对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研究太阳活动对梅雨的影响及其物理过程,一方面为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提供了有力证据;另一方面,研究梅雨的太阳活动影响因子,为梅雨预测
地基微波辐射计是应用遥感技术的新兴气象观测仪器,其资料作为非常规观测资料,可以连续获得,极大地弥补了常规探空资料因观测间隔较长而获取大气信息不足等缺点,其应用前景广阔。为了更好的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确保资料的可靠性,本文针对武汉MP-3000A型地基微波辐射计,选取了2010年6月、9月、10月中的38个“晴天”测得的亮温度数据及与其对应的20:00时的探空资料,利用MWCLD辐射传输模式,结
强对流天气是一种严重灾害性天气,多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生命史较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气象卫星遥感范围大,时空分辨率高,是全球均匀、多要素、多圈层、全天候和三维的观测,尤其在对流天气监测方面,气象卫星观测资料具有直观、形象和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因此本研究利用FY-2D静止气象卫星和MODIS极轨气象卫星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及中尺度局地分析
为研究冰晶繁生在雷暴云发展过程中对非感应起电的影响,本文在三维雷暴云模式中增加因大滴冻结引起的冰晶繁生过程,对理想层结环境下雷暴云内各种水成物粒子、电荷以及电场分布情况进行模拟;为更好地模拟云内电过程,本文对原模式中起电和放电参数化方案进行修改,并在放电参数化方案采用两种不同的闪电通道扩展方案,通过不同数值试验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在雷暴云发展和成熟阶段,冰晶繁生过程影响雷暴云中冰晶和霰粒子
本文在常规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并结合一些新型探测资料,从大气能量的角度对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两次天气过程(2009年11月9-12日的暴雪天气过程(简称“0911”暴雪过程)和2009年8月25-2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简称“0908”暴雨过程))的大气能量结构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和对比,并探讨各自的大气能量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0911”暴雪存在
本文使用2009年冬季与夏季各一周的气象、电离层与气候卫星观测系统(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 COSMIC)掩星探测资料,立足于其同化应用的需要,研究了COSMIC掩星探测资料反演大气廓线的误差分布特点和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案。将COSMIC湿反演的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廓线分别与时间、空间
为了实现山西省高速公路大雾的数值预报,本文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研究辐射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式分辨率、资料同化等对大雾中尺度数值预报的影响,确定基于模式预报结果的山西省大雾判别指标,构建山西省高速公路大雾数值预报系统。模拟的结果表明:(1)模式分辨率的高低对模式模拟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在水平分辨率设计的方案(45km×15km、27km×9km、15km×5km)中以27km×9km为
本文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全国753站月平均降水等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夏、秋季干旱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东部秋季降水存在显著减少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降水存在由偏多转偏少的突变。(2)西南地区东部秋季降水量年际变化与苏门答腊-西太平洋及热带东太平洋的海温分布存在很好的关系。苏门答腊-西太平洋及热
随着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地表水热通量的研究尺度逐渐从点或斑块尺度转向区域尺度或全球尺度的发展趋势,大孔径闪烁仪(LAS)凭借其区域尺度观测的优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LAS观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相似理论的适用性问题、稳定度普适函数的选取问题,继而影响观测数据的可靠性。本项研究利用馆陶站和阿柔站的观测数据,对LAS观测中的相似理论适用性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似理论(MO
运用广义帕雷托分布(GPD)和广义极值分布(GEV),借助于L-矩(线性矩)的参数估计方法,对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盆地12站1991-2007年的小时极端降水量进行拟合比较。运用Hill图,结合统计量D*来确定GPD的最佳门限值是合适的,选出的样本是独立的。各站的小时极端降水概率分布均符合GPD和GEV,但GPD模型的拟合精度要优于GEV模型。利用两种模型推算出各站给定重现期的最大小时降水量,通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