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被大量占用,耕地的大量减少,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耕地景观时空变化研究,了解耕地现状信息和变化情况,分析耕地变化区域、演变方式和变化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面向耕地景观时空变化分析,从耕地数量、空间布局、景观格局以及配套设施等多个视角出发,提出了一套两个尺度的耕地景观时空变化分析指标体系,并分别以常州市和常州金坛市为例展开研究。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综合考虑耕地自然属性、现状信息和变化特征及主要行业部门对耕地监测的需求,分别从市域和县域两个尺度,构建了一套对耕地数量、空间布局、景观格局、配套设施等全方位分析的指标体系,研究为耕地景观时空变化分析提供技术支撑。(2)在市域尺度耕地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常州市为研究区,分别从数量、空间布局、景观格局三方面,开展了2004-2011年耕地景观的时空变化分析研究。①数量上:常州市耕地面积(2011年)约占土地总面积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溧阳市、武进区及金坛市;根据耕地变化速度,把常州市耕地变化分为三个阶段:2004-2005年,快速减少;2005-2009年,中速减少;2009-2011年,缓慢减少。②空间布局上:常州市耕地大部分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其中在海拔60m以下、坡度小于6°的区域,占常州市耕地的90%;在各坡向上,耕地分布均匀,且随时间推移,耕地在不同高程、不同坡度和不同坡向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减少;耕地占比达90%的高程点,在2004-2011年间,逐渐从19m上升为22m,说明耕地高程整体走高;耕地占比达90%的坡度点,逐渐从3.20上升为3.50,说明耕地整体坡度变大;各坡向上,耕地面积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又减小的变化趋势;耕地重心,整体向常州市西南方偏移。③景观格局上,由集聚度指数、结合度共同表征的连片度,以及由斑块密度、形状破碎化指数表征的破碎度,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但整体仍然集中连片。(3)在县域尺度耕地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常州金坛市为研究区,分别从数量、空间布局、景观格局与配套设施四个角度,开展了2004-2012年金坛市耕地景观时空变化分析。①数量上:金坛市耕地现状数量主要分布在金城镇、薛埠镇;耕地的组成比例中,水田占耕地总面积82%,且各乡镇旱地、水田分布差异明显。②空间布局上:耕地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和坡度较小地带;随时间的推移,不同高程、不同坡度、不同坡向,基本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最后基本保持不变的变化趋势;耕地重心向金坛市西北偏移。③景观格局上:耕地连片度有所降低,破碎度相对增加,但整体耕地景观仍处于集中连片状态。④配套设施上:在各乡镇不同区域,景观配套设施差异明显;随时间推移,金坛市耕地配套设施得到很好改善,耕地内部平均沟渠密度、坑塘密度、路网密度整体增大,离周边村庄最短距离变小。研究从耕地数量、空间布局、景观格局以及配套设施等多个视角,从市域和县域两个尺度,从耕地现状与变化分析两个层次,开展了常州市和常州金坛市耕地景观时空变化分析,揭示了常州市与常州金坛市耕地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