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肥胖大鼠为对象,分别电针不同部位腧穴(足三里、天枢、曲池),观察干预前后大鼠的体重、附睾脂肪(epididymis white adipose tissue,eWAT)、肝脏的相关指标变化及差异,并运用神经电生理方法,记录大鼠不同状态下的交感活动状态,以明确不同部位电针减肥效应的差异及其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高脂饮食制作食源性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肥胖模型组和电针(2/15Hz、2mA、2min)干预组(分成3个亚组:足三里组、天枢组、曲池组),每日治疗1次,6次/周,共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肥胖相关指标(大鼠体重、eWAT湿重和肝脏湿重)的差异,并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测量、记录大鼠腹股沟皮下白色脂肪组织(inguinal white adipose tissue,iWAT)上交感神经纤维的放电频率,待其稳定后,观察电针足三里/天枢/曲池(取穴均为手术同侧)对交感神经放电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肥胖模型组体质量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经电针治疗4周后,电针干预各组(包括足三里组、天枢组和曲池组)大鼠的体质量显著低于肥胖模型组(P<0.05),并且电针天枢组抑制体重增长最为明显(体质量:X正常组:549.13g;X 肥胖模型:643.28g;X足三里:592.26g;X天枢:569.26g;X曲池:592.83g);电针干预各组的体质量增长百分率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肥胖模型组(P<0.05),且电针天枢组的体质量增长百分率明显低于电针曲池组和足三里组;2.经电针治疗4周后,电针干预各组的eWAT及肝脏湿重均明显低于肥胖模型组,其中电针天枢组和足三里组大鼠的eWAT湿重及肝脏湿重与肥胖模型组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eWAT湿重:X肥胖模型:13.65g;X足三里:8.20g;X天枢:7.16g;X曲池:10.72g;肝脏湿重:X肥胖模型:16.03g;X足三里:13.73g;X天枢:13.66g;X曲池:14.62g);3.肥胖模型组及电针干预各组的iWAT交感神经自发放电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大鼠(放电频率:X正常:5.13Hz;X肥胖模型:0.31Hz;X足三里=0.34Hz;X天枢=0.77 Hz;X曲池=0.63 Hz);电针各组大鼠的不同腧穴对iWAT交感神经放电产生的有效影响率(包括兴奋和抑制,以下称针刺响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足三里>天枢>曲池;且电针对各组大鼠iWAT交感神经放电的影响均以兴奋作用为主(以下称为针刺兴奋率),电针正常组的足三里穴时针刺兴奋率最高,肥胖模型组则是天枢穴,电针干预后足三里穴组针刺兴奋率最高。结论1.电针不同部位腧穴均有良好的抑制体重增长效应,但存在差异(以腹部天枢穴的效应最好,其次是足三里,曲池的效应相对较弱);2.电针腹部天枢穴及下肢足三里穴均有较好的减脂效应,上肢曲池的减脂作用较弱;3.肥胖后(包括肥胖模型组和电针干预各组)iWAT交感神经敏感性降低,自发放电频率明显减少,经电针治疗后大鼠iWAT交感神经自发放电较肥胖状态下增多;4.电针不同部位腧穴均能激活大鼠iWAT交感神经,并存在显著的穴位差异(机体状态影响腧穴效应的量,正常状态下足三里效应量最高,而肥胖状态下,天枢穴的效应量最高,减肥后状态,机体又恢复正常状态下的足三里效应量最大)。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临床均有效的代表性减肥穴位,其减肥效应是由神经支配的差异、机体状态的差异决定的,为临床科学合理地选择减肥方案提供了部分生物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