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临床指标及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 ACE)基因多态性两方面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为川崎病冠脉病变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随访判断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川崎病组选择2006年2月至2007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住院病人共137人,其中无冠脉病变为120例,有冠脉病变为17例。根据Kobayashi等提出的最新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评分指标及国内的三项研究成果,包括(1)血钠≤133mmol/L;(2)AST≥100IU/L;(3)血中性粒细胞分类≥80%;(4)静脉内免疫球蛋白(IVIG)开始治疗时间在病程4d内;(5)CRP≥100mg/L;(6)血小板计数≤300×109/L;(7)年龄≤1岁; (8)热程≥10d、(9)男孩、(10)血红蛋白<100g/L等10项指标,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2.任选其中的37名川崎病患儿及健康对照37名用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多态性,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川崎病组中冠脉损害组和无冠脉损害组在10项临床指标统计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进行Kobayashi总评分比较,其中冠脉病变组为1.75±1.65,无冠脉病变组为1.66±1.5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ACE各基因型(II、DD、ID)在冠脉病变组和无冠脉病变组、川崎病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等位基因频率在冠脉病变组中明显高于无冠脉病变组(75%vs44.8%),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33。3.ACE各基因型与10项冠脉病变高危因素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均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川崎病组冠脉病变组和无冠脉病变组Kobayashi各单项指标及总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2.ACE的I/D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川崎病并发冠脉病变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影响晚期阑尾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术前延迟时间对急性阑尾炎诊断准确率及临床经过的影响,从而对临床上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帮助。 方法:回顾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 ER)在小鼠眼视网膜中的表达及评估雌激素受体在不同性别和月龄的小鼠眼视网膜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正常成年小鼠
目的: 探讨相关基因异常表达对进展期胃腺癌胃周区域淋巴结(LN)和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16组LN)转移的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 行survivin,p53,C-erbB-2,PCNA,Ki-67,MMP-2,MMP
神经生长因子是最早发现的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在神经元的发育,生长,凋亡等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可以减轻缺血缺氧后脑损伤,提示其对深低温停循环后的
目的:有机酸血症又称有机酸尿症,常在新生儿或婴幼儿期发病,死亡率很高(51%),而存活者多遗留严重神经系统损害表现。目前影像学方法对这种疾病的颅脑损害研究较少且不够全面,如仅进行
目的: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中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ERK1/2)在正常子宫内膜、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