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拉祜族“厄莎”信仰下的“圣地"想象比较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ue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厄莎”信仰是拉祜族原生宗教的体现,对于拉祜族而言,世界的存在是因为“厄莎”的存在。作为频繁迁徙的民族,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具有明显的迁徙烙印,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神话里就有关于“射箭寻找家园”的神箭传说。在这一传说中,金箭、银箭都落在了国外,铜箭落在了国内,金箭银箭所落之地成为生活在国内的拉祜族眼中的美好生活家园圣地。明末清初,大乘佛教传入拉祜族地区后,与拉祜族的传统“厄莎”信仰相结合,迅速形成了一股政教合一的对抗清王朝的军事力量;在这一军事力量逐渐被瓦解过程中,拉祜族进一步向南迁徙,进入其他东南亚国家;而佛教组织的最后一位领导者朱阿霞(三佛祖)留在了中国境内的西盟,继续抵抗清王朝。因此对于迁往国外的拉祜族而言,拉祜族的中心在中国,西盟是真正的“厄莎”所处之地,这里同时成为他们信仰的圣地。在“厄莎”信仰体系下,拉祜族的圣地想象包含了宗教层面的信仰圣地和生活层面的家园圣地。本研究分别以拉巴村和腾龙村两个中缅拉祜族聚居村落为主要田野调查点,重点对两个村落的“厄莎”信仰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关注村落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政治影响,以及村落与周边村落和民族之间的交际互动。着重阐述了以两个村落为代表的中缅拉祜族之间“圣地”想象的具体表现,分析了造成中缅拉祜族之间圣地想象差异的因素首先是频繁迁徙的历史记忆影响,其次从族际关系角度,提出拉祜族的边缘性地位是加深中缅拉祜族圣地想象的现实动因,同时,拉祜族社会本身所具有的二元合一的社会事实,使得“厄莎”与领导头人之间实现了神化与世俗化的统一,这赋予了圣地兼具生活家园与信仰家园的双重意义。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直接导致了跨境民族的形成;国家的主权性呈现在居住在边界线两侧的拉祜族身上的是具有明显差异的政治性和经济性,国家的行为主体作用亦让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再次与国家认同相融合。但是拉祜族社会内部早已形成的“我们都是’厄莎’的子女”的民族认同却能够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边界线,构成民族内部的自我边界线;在全球化背景下,类似的民族自我边界线,也有可能利于形成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
其他文献
双能谱CT作为一种新型CT成像技术,能够在成像的过程中充分利用X光线的能谱特性,进一步展示样品的细节信息.相比于传统CT技术,双能谱CT可以实现样品在特定X光线能量下成像和特
远程制备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子通信方式,它为量子态的安全传输提供新的途径.近年来,远程制备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者们相继提出了许多经由不同纠缠资源的远程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旭日工程机械公司作为德国旭日工程机械集团在中国的分公司,秉承了研发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强大的研发队伍和研发能力是其一直作为行业领导者的重要保证,
以变桁架式机械臂(VGT)为代表的超冗余度机械臂为一种太空空间站理想构型机械臂,有容错性强,载荷大等优势,而其路径规划问题中的逆运动学问题由于计算量大,被公认为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机械臂的拓展应用。该逆运动学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二次约束二次规划的非线性优化问题,内点法被引入求解该问题,能够快速获得最优解。为了进一步改进内点法的搜索方向求解的速度,从科学计算的角度出发,研究了
随着智能设备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终端接入了互联网。大量网络数据,对核心网络的负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边缘计算应运而生,通过在网络边缘部署边缘
伴随数字化转型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城市社会治理充分赋能:充分利用数据溯源,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发挥数字资源效能,满足差异化服务需求;提供数字化支撑,优化社会
微弱目标跟踪在雷达检测、机器视觉、医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背景杂波干扰、信噪比低、遮挡变形等因素影响,微弱目标易被周围环境中强烈的噪声干扰,
目的研究IL-33/ST2轴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中的动态表达,并探讨IL-33/ST2轴作为HBV-ACLF患者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干预新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利用ELISA法
双足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双足机器人存在机械结构复杂,动力学方程复杂,稳定控制要求较高等特点,其运动的稳定性至今无法达到人们的期望,其中双足机器人的跑跳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快速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二维动画是一种具有图像、声音、文字等多媒体集于一体的形式,在教学应用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