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我国暖温带及亚热带中山和低山丘陵区落叶阔叶林最有代表性的森林树种之一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的遗传多样性,揭示其群体遗传结构,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栓皮栎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主要结果如下: 从5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6对多态引物,对5个栓皮栎天然群体进行扩增和分析。SSR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基因(A)平均有8.4375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5.9512个,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059,Nei多样性指数(h)为0.8041,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8308,表明栓皮栎物种内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五个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低顺序为:安徽祁门黄山群体>湖北钟祥盘石岭群体>江苏南京紫金山群体>江苏句容空青山群体>四川泸定磨河沟群体。分析得出人类活动的多寡直接影响群体遗传多样性;同时,结果还表明栓皮栎自然分布区的中心地带的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系数为0.0455,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基因流的值为5.2382,表明群体间的基因交流频繁。连续分布、世代周期长、异交、风媒授粉以及群体间较频繁的基因交流等特性可能是导致栓皮栎群体间遗传分化小的原因。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有显著相关性。 在群体水平,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4292,明显低于期望杂合度(He=0.7762);固定指数(F)平均为0.4502;五个群体都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群体再分、群体小、群体内个体的密度较小等可能是造成群体杂合体少的重要原因。此外,哑等位基因的存在也可能会使观察到的杂合体数比实际情况少。 每个群体都存在显著连锁不平衡,显著连锁不平衡的位点对在各个群体中不相同(9-14个)。由D2ST>D2IS,D′2IS>D′2ST,推断出连锁不平衡主要是一些诸如随机漂变等随机因素引起的。 针对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以及中心分布区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特点,在进行遗传多样性保护时,应充分重视对于大群体内不同类型个体的保存,重点要放在自然分布中心地区的群体。同时还要防止人为因素对栓皮栎天然群体的进一步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