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自噬紊乱可能是诱发AD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研究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能否通过影响自噬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及细胞模型发挥保护作用,并探讨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动物实验中,选取7月龄的APP/PS1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AD对照组和DHM治疗组,7月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作为WT正常对照组,每组均为10只。DHM治疗组小鼠按照1mg/(kg·d)的剂量腹腔注射DHM,AD对照组和WT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经生理盐水稀释的DMSO溶液,连续按时给药28 d。在细胞实验中,选取人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以及稳转APP基因的APP-SH-SY5Y细胞作为细胞模型,以40μmol/L浓度的DHM处理24 h后的APP-SH-SY5Y细胞为DHM-APP组,同浓度的DMSO稀释液处理24 h的SH-SY5Y细胞为CON组,APP-SH-SY5Y细胞为APP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 Maze,MWM)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硫素S染色检测小鼠脑内皮质区及海马区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的数量,ELISA法检测脑内Aβ的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小鼠脑内及细胞内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自噬标志物LC3、自噬融合蛋白Rab7、自噬相关蛋白P62、溶酶体关联膜蛋白LAMP1和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D的水平;透射电镜法(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检测小鼠脑内及细胞内自噬相关结构自噬体、自噬溶酶体等的超微观变化。利用双荧光mRFP-eGFP-LC3体系病毒感染各组细胞示踪自噬体形成以及降解过程,并设立抑制剂3MA、Bafilomycin、CQ组和激动剂Rapamycin组分别作为对照。结果:行为学MWM实验表明,DHM组小鼠找到平台的平均潜伏期、搜索路径显著缩短,运动轨迹方向性明确,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甲硫素S染色表明,DHM组小鼠脑内老年斑的数量和面积较AD组均有所减少;ElISA结果表明,DHM组小鼠脑内的Aβ40和Aβ42表达量较AD组大量减少;WB结果显示,动物模型中,AD组Beclin1无明显变化,LC3-Ⅱ/LC3-Ⅰ比值降低,P62、LAMP1、Cathepsin D蛋白表达增加。DHM组Beclin1、LC3-Ⅱ/LC3-Ⅰ比值增加,P62、LAMP1、Cathepsin D蛋白表达减少。细胞模型中,APP组Rab7蛋白表达升高,DHM+APP组Rab7蛋白表达减少,其余蛋白表达结果与动物模型基本一致。透射电镜结果发现,动物模型中,AD组脑内细胞器出现较严重的水肿,并多处发现了深染的晚期自噬小体。DHM组脑内细胞器水肿现象明显减轻,并多处发现了正常的自噬溶酶体。细胞模型中,APP组出现大量自噬溶酶体的堆积,且有脂滴的出现。DHM+APP组中发现了早期的单层膜自噬小体,以及成熟的自噬体。3-MA组阻断了自噬过程前期PI3K的活性,未观察到有自噬小体的存在。Bafilomycin组抑制了自噬过程中期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出现大量的深染晚期自噬小体。CQ组抑制了溶酶体的降解,出现了晚期自噬体的堆积。而Rapamycin组作为自噬过程的激动剂,细胞内出现大量的自噬小体,甚至发现了核内的假性包涵体。双荧光蛋白标记结果显示,DHM+APP组的绿色和红色荧光点均增多,图像融合后黄色荧光点(自噬体)和红色荧光点(自噬溶酶体)均增加。3-MA组未发现绿色荧光点,Bafilomycin组图片融合后多为黄色荧光点,且均分布于胞核远端,CQ组图片融合后黄色荧光点和红色荧光点均位于胞核近端,且红色荧光点增多。结论:DHM能够通过加快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促进自噬溶酶体的降解,恢复其自噬功能,减少脑内的Aβ沉淀,减轻AD小鼠的病理特征,进而改善其认知功能,即DHM诱导自噬降解来有效阻止AD病程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