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将对比传统分组(traditional sets,TS)和间歇时间再分配式聚组(rest redistribution,RR)在完成负重蹲跳的过程和运动后对爆发力相关的运动学指标和生理指标的急性影响。方法:15个有力量训练习惯的男性学生,分4天参与到4个不同分组结构的训练方案中,且每个训练方案的间隔≥48小时。训练方案里都包含30个30%1RM的负重蹲跳,总休息时长都为240秒,但是每个方案的重复次数和休息频次不相同:①TS完成10个负重蹲跳×3组(组间间歇120秒);②RR5完成5个负重蹲跳×6组(组间间歇48秒);③RR2完成2个负重蹲跳×15组(组间间歇17秒);④RR1完成1个负重蹲跳×30组(组间间歇8秒)。前测:受试者需佩戴Polar心率表,在静坐10分钟后测量初始(pre)血乳酸。接着受试者完成标准化热身后进行反向纵跳(countermovementjump,CMJ)测试,通过GymAware收取数据,包括:跳跃高度、下蹲深度、向心峰值速度、向心峰值力和向心峰值功率。训练过程:收取运动学数据,且每完成10跳询问一次主观感觉疲劳(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分数。后测:训练后即刻(P0)和训练后5分钟(P5)测试血乳酸和CMJ;训练后10分钟(P10)和15分钟(P15)仅测试CMJ。结果:①训练过程运动学指标:RR5和RR1都在蹲跳高度、向心峰值速度和向心峰值功率指标中具有显著更佳的表现(p<0.05),并且RR1在向心峰值力显著高于其余三种分组结构(p<0.05),而RR5在向心峰值速度保持率方面显著高于其余三种(p<0.05)。②训练前后运动学指标:综合后测四个时间点来看,RR1后测的蹲跳高度显著高于TS(p<0.05),且RR2和RR1的蹲跳高度,分别在P0和P5显著高于TS(p<0.05);蹲跳高度、下蹲深度和向心峰值力的pre均显著大于四个时间点的后测(p<0.05)。③血乳酸:TS的血乳酸显著高于RR5、RR2和RR1(p<0.05);P0和P5的血乳酸显著高于pre(p<0.05),P0显著高于P5(p<0.05);存在交互作用,TS在P0的血乳酸显著高于RR2和RR1(p<0.05),TS在P5显著高于RR5、RR2和RR1(均为p<0.05),四种分组结构的P0和P5的血乳酸都显著高于各自的pre(均为p<0.05),此外值得注意的是,RR2和RR1的P0,都显著高于各自的P5(p<0.05),说明RR2和RR1的BLA在训练后5分钟内出现了显著的下降。④心率(heart rate,HR):划分出5个时间点的HR:即将开始训练心率(startHR)、完成10次、20次和30次蹲跳的瞬时心率(HR10、HR20和HR30)和训练结束后5分钟出现的最低心率(MINofP5)。在训练过程中,RR1 和 TS 的 HR 显著高于 RR5、RR2(p<0.05),在 MINofP5,TS 显著高于RR2(p<0.05)。⑤RPE:存在交互显著,RR1训练完成即刻的RPE显著大于RR5(p<0.05)。结论:(1)RR结构,尤其是RR1有助于提高负重蹲跳训练过程爆发力相关的运动学指标;RR1和RR2有助于降低负重蹲跳训练过程的血乳酸。(2)RR5有助于负重蹲跳训练过程向心峰值速度的保持率,并且RR5利于在训练过程中形成显著更低的RPE;RR2和RR5有助于降低训练过程心率。(3)训练后15分钟内,RR1对蹲跳高度更具有显著优势;而RR2和RR1分别在训练后即刻和5分钟,对蹲跳高度更具有显著优势;RR1和RR2有利于训练后5分钟血乳酸的快速下降。除此之外,RR2有利于训练后5分钟形成显著更低的心率。(4)TS结构不利于运动过程和训练后的爆发力相关的运动学指标,会形成较多的血乳酸堆积,且不利于训练后血乳酸和心率的恢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