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对汉语影响的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zi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汉翻译中的欧化现象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时期,同时,五四运动之后兴起的“白话文运动”也加剧了汉语的欧化。在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英汉语言接触更为频繁和广泛,欧化出现了新的特点,汉语体系一层层地被打破。本文的语料分接触前和接触后两个时期,来自于文学作品、最新的报纸以及因特网,并利用汉语语料库,分析欧化语法的特点。 严格意义上来说,汉语的欧化不是起因于一种内在的力量而是源自一种外在的压力。欧化的成功主要借助于近代翻译,而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主要源自直译,直译导致汉语出现仿西方语言的句式。 本文回顾了中西方学者对汉语语法欧化现象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导致汉语欧化的历史文化社会原因,并引入语言接触理论和萨皮尔奥尔夫假说进一步讨论汉语欧化现象。正因为语言对我们的思维如此重要,语言的欧化成为本篇论文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归纳了词法平面的欧化,如词缀化,谈到了各种不同的借词法,并辅以大量从新报纸、期刊、杂志及网络中搜集的实例;讨论了句法层面的欧化现象,结合对语料的分析以及与传统和现代汉语的对比,描述了当代书面汉语中常见的一些比较新的各种欧化结构并辅以大量新例子。最后提出了欧化的两面性,我们在欣然接受其优越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对汉语的消极影响。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我们必须面临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欧化。
其他文献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一种修辞格。然而,根据Lakoff的理论,隐喻不再指语言表达,而是思维过程,即借一种事物理解另一事物的过程,是跨概念域的映射。传
今年以来,山东平度市为集中整治影响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管理的乱停车违法问题,大队在完善停车秩序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大警力部署,加强部门联动,对城区、镇驻地道路乱停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