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不断深入对土地利用变化、分布特征和格局的研究,对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也日渐重视。随着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日益加剧,亟需进行土地利用优化包括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边境地区自然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地理区位特殊,具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战略意义。研究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对缓解复杂而多变的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协调各类土地资源需求,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土地利用优化的理论、模型,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生态服务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确定采用灰色线性规划和FLUS模型,开展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基于广西边境地区2007年、2012年、2017年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成果,分析广西边境地区2007-2017年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得出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规律。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目标,根据广西边境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相关数据的可操作性,设置12个约束条件,构建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出2022年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结果;运用FLUS模型,由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求解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作为总量控制,对广西边境地区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8个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以及1个限制性因子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求解出广西边境地区2022年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并以此提出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以林地、耕地、其他用地为主。2007-2017年,耕地、园地、草地、林地面积呈持续减少的态势,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的态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呈现上下波动态势。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与幅度来看,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多,草地面积减幅最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幅明显,变化率由6.16%增长至9.88%。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来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1.664%;广西边境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0%,属于极缓慢变化型。从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上看,流入量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园地、其他用地的流入为主;流出量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主要转变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其他用地、耕地。2007-2017年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率不断增大,城镇扩张的趋势明显,建设占用耕地、园地、林地以及草地,大量农用地呈现非农化流失。(2)研究得到广西边境地区2022年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为:耕地面积为352689.90hm~2、园地面积为72774.64hm~2、林地面积为985228.00hm~2、草地面积为69001.69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47565.39hm~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2801.98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56322.16hm~2、其他用地面积为190757.77hm~2。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800234.33万元,对比2017年,增加了1834.34万元。动态的图斑转移显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林地、其他用地的转化,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与原有的城镇用地连片。其他用地减少,主要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交通运输用地等,表明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