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各地为解决住房紧张问题而建设的大量住区住宅,现如今却日渐衰微。但是作为城市发展的文脉基础以及源动力的老城区老旧住区,其形象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记忆,是城市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住区的居民也渴望着与现代化生活接轨、与时俱进提高居住水平和舒适度。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老旧住区的改造也在快速推进中。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合肥市老旧住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并结合新老住区的对比,梳理出合肥市老旧住区外部空间的界面杂乱、功能不足、组织无序等现状主要问题。借助美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Alexander Kristoff)的建筑模式语言理论,分析其编制结构与原理,从而解析此理论与住区外部空间不论是层级关系还是组织脉络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通过运用一系列结构完整的建筑模式语言理论和体系,笔者根据建筑外部空间的主要特征分别从空间界面、空间功能以及空间组织这三个核心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以得出合肥老旧住区外部空间改造的模式并汇成语言。老旧小区改造不仅仅是解决旧住区基础设施问题,还要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完善与建设合理外部空间、共享空间;从建筑使用者的角度,提升居民舒适度、宜居性以及场所精神,为政府、设计单位等改造细则制定与方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模式语言的引入,将更有助于目前合肥市老旧小区改造设计者拓宽视野、丰富语汇。同时,合肥市老旧住区外部空间的研究对其他地区的老旧住区改造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图[84]表[21]参[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