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湿地作为陆-海-河的过渡区域,地理环境独特,是响应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硅循环研究的重要界面。研究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硅的分配特征对于进一步理解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物生物硅的累积与分配特征,探讨了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硅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闽江河口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硅的生物循环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物各器官生物硅含量整体表现为芦苇(Phragmite aaustralis)>短叶江芏(Cyperus malaccensis)>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其平均含量分别为27.42、18.69和15.52 mg·g-1。芦苇和互花米草生物硅含量在交错带低于纯群落带,而短叶江芏生物硅含量在交错带则高于纯群落带。3种植物枯体生物硅含量整体均高于其他器官,地上部分生物硅含量高于地下部分。(2)闽江河口湿地不同植物生物硅总储量整体表现为芦苇>互花米草>短叶江主,3种植物生物硅储量在纯群落带要高于交错带。3种植物根和茎生物硅储量分配比整体要高于其他器官,根和茎是植物主要的生物硅库。交错带不同植物各器官生物硅分配策略明显不同。(3)闽江河口湿地表层土壤生物硅含量随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特征,交错带样地表层土壤生物硅含量均高于纯群落带样地表层土壤。(4)闽江河口不同类型植物样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季节变化整体呈波动上升变化。水平方向上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效硅含量由陆向海方向呈递增趋势。垂直方向上,芦苇样地和芦苇+短叶江芏样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深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短叶江芏样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深度无明显变化规律,短叶江芏+互花米草样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深度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互花米草样地土壤有效硅含量则随深度呈现增加的规律。(5)土壤温度、容重和EC是影响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效硅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植物对土壤有效硅的吸收、利用与归还,根系对硅的溶解及其引起的垂直迁移对土壤有效硅的分布亦具有重要影响。而水淹时间等水文条件的变化也能影响土壤有效硅的分布。不同环境条件下,纯群落带和交错带样地土壤有效硅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明显差异。(6)土壤生物硅储量是植物—土壤系统硅库的主体部分。芦苇对硅的年吸收量、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和现存量最高,其次为互花米草和短叶江芏。3种植物对硅的年吸收量、年存留量、年归还量和现存量在纯群落带整体要高于交错带。(7)3种植物对硅的利用系数高于吸收系数和循环系数。芦苇对硅的吸收系数和循环系数最高,而互花米草对硅的利用系数最高。对比纯群落带和交错带而言,3种植物对硅的吸收系数均表现为纯群落带>交错带,而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整体表现为交错带>纯群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