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析我国中医古籍文献运用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处方之中选穴配方的使用规律以及辨证施治思路,总结有益经验以提高耳鸣耳聋病症针灸治疗效果,并将其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方法: 利用中华医典、CNKI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资源库,按腧穴名称进行检索、摘录,并且分别检索经穴别名来收集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的处方。鉴于古代文献在论述及传抄时不可避免发生的错误,为了确保资料完整性,拟使用古汉语知识、针灸专业知识对搜集的古籍文献真伪进行辨别验证。随后采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作为数据库整理针灸推拿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处方特点。 结论: 通过对本次研究所收集到的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处方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对比古今治疗处方,找出高频穴位、常用穴归经、用穴类型、用穴部位,总结出了针灸选穴一般采用定主穴与配辅穴相结合的使用规律。定主穴辨证施治方法为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以及辨证取穴。而配辅穴则采取远近配穴法、对称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和对症配穴。进一步深入分析之后,古籍文献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处方辨证施治思路为辨证施穴,补泻得当、选穴配伍,章法井然。随着解剖学知识的不断深入,临床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在取某些耳廓旁腧穴时将不再局限于刺入三分或不可深刺的治疗理念,临证治疗时可以采用深刺方法予以治疗。 古籍文献针灸治疗耳鸣耳聋处方辨证治疗思路以及选穴规律如下: 1、古今用穴对比:①古今用穴出现率大致相同的是听宫、听会、翳风、耳门、中渚等。②用穴归经都以三焦经和胆经为主,用穴类型都以特定穴为主,特别是交会穴和五输穴中的输穴,用穴分部都以头颈部为主。 2、辨经、辨证结合:①以手足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因手足少阳经脉均“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阳经脉“却入耳中”,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②耳鸣中医辨证多分为肝胆火旺、痰火郁结、外感风热、脾胃虚弱及肾虚型,故还需依证型不同而配穴治疗。 3、局部、远端配穴:“病在上取之下”,远近循经配合取穴,可起到通上达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