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心城疏解背景下的小城镇功能转型研究

来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l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这是国家层面对如何解决北京中心城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做出的顶层设计。疏解非首都功能虽然是针对首都城市提出的特定要求,但就破解中心城功能过于集聚的问题而言对于我国大城市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我国大城市地区疏解中心城功能的现实来看,对于承接地的选择大多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或城市群,小城镇却很少被纳入视野,即便是部分发达地区意识到小城镇在疏解中的作用,也缺少理论上的证明作解释。本文的研究,旨在揭示小城镇在中心城功能疏解中的作用,为大城市地区疏散化阶段小城镇功能转型进行探索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本研究表明,小城镇之所以尚未发挥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作用的深层原因,首先在于从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对小城镇功能的理解过于偏向聚集农村人口和农村产业,忽视了其面向城市的功能;在此前提下,对小城镇承接城市各类功能的建设缺少必要的支持,从而导致各项服务功能落后于中心城和新城地区,缺少承接城市功能的必备条件。其次,在现行体制下,小城镇处于城乡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在各类资源要素配置过于向上级集中的格局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且这些资源要素在小城镇内部的配置又过于向政府所在地的“镇区”集中,更加深了镇一村之间的差距。  为了使小城镇在承担中心城疏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提出并实证了如何实现小城镇的功能转型。本文首先搭建了小城镇功能转型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应用研究中,从北京小城镇功能演变的轨迹入手,厘清不同阶段的历史脉络。以117个独立小城镇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空间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研究评价分析了小城镇经济功能、公共产品供给功能、人口集聚功能的现状及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从上述研究中,得出117个独立小城镇城市功能不足、功能空间分布非均衡的结论,并从认识导向、功能定位、体制机制、空间格局、利益因素、历史遗留六个方面探讨了问题的成因。以更好发挥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作用为目标,对北京小城镇功能转型进行了探索。在进行功能转型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对功能转型的方向、功能转型的模式、功能转型的路径进行了细化分析。最后,以解决现状问题为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小城镇功能转型的建议。  本文的结论主要有:不同发展阶段下小城镇的功能会有所不同。作为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城镇应具备一般的城市功能,在功能类型上主要有经济功能、公共产品供给功能、人口集聚功能。在中心城疏解过程中,小城镇应发挥承接疏解功能的作用。北京远郊117个独立小城镇城市功能不足,功能空间分布非均衡。小城镇具备功能转型的基础和条件,在功能转型模式的选择上要对市场自发形成模式给予支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