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用顺应理论对英语中的间接拒绝语进行的理论性研究。间接拒绝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因此是一个语言毗邻对中不受人欢迎的应答部分。对于间接拒绝语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和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有人从语用方面研究表达拒绝语的策略,有的从二语习得方面研究拒绝策略的迁移,还有的从社会语言学方面研究影响拒绝策略的因素和从认知方面研究拒绝语的认知模式等。但是,很少有人从认知语用方面来对间接拒绝语的交际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和Brown and 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间接拒绝语的顺应模式,认为间接拒绝语的使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顺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接拒绝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两个基本的交际目标即行为目标(不答应或者不同意发话人的发话行为)和互动目标(维护面子或者减少因不同意发话人而造成的面子损失,从而维护双方关系的和谐)而对具体语境的相关因素进行顺应,从而做出相对礼貌的语言选择来对发话人的发话行为进行回应。这个过程从答话人的交际目标开始,以表达间接拒绝的语言选择结束,从而实现或接近交际目标。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语境,它和交际者的语言选择相互顺应,从而使语境动态地生成。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礼貌因素,它不仅对答话人的交际目标产生影响,还对顺应过程中语境因素的顺应以及语言形式的选择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发现顺应理论是语用学中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理论,它能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一些言语行为进行科学的解释。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顺应模式能够科学地分析英语中间接拒绝语的交际过程,因此,这个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间接拒绝语的一些特点及其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比如,有时候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并不能完全实现答话人的两个交际目标。当这种情况出现时,间接拒绝者一般情况下会放弃互动目标,而采用直接拒绝来实现其行为目标。在对交际双方的三个世界的顺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后,我们发现,对于间接拒绝者来说,一般情况下,顺应对方的三个世界中的某些因素会比顺应自己的三个世界中的因素更容易实现或接近自己的交际目标。间接拒绝的危险性来自于语言本身的可协商性,正是这种可协商性导致间接拒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从而给对方重新协商的机会,因而使交际目标不能实现。这些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从实践上来看,本研究能帮助我们从语言形式中辨别交际者的交际意图,指导我们在日常交际中怎样成功的拒绝别人。在教学上,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对听力的理解及技巧从而提高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