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抑郁症是一种世界性的精神疾病,其与膳食因素的关系已被广泛证实。但目前国内外关于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关于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结果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估美国成年人总蛋白质摄入、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007-2014年)的数据。纳入对象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膳食数据通过两次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获得。将总蛋白质摄入量按照四分位数从低到高分为低水平摄入组,中等水平摄入组,较高水平摄入组和最高水平摄入组四个组别;低水平摄入组设为参照组。对于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将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为0克的摄入水平设为低水平摄入组;其他摄入水平按照三分位数从低到高分为中等水平摄入组,较高水平摄入组和最高水平摄入组三个组别。若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为0克的人群占总人群的比例小于20%,则将蛋白质摄入量按照四分位数从低到高分为低水平摄入组,中等水平摄入组,较高水平摄入组和最高水平摄入组四个组别;低水平摄入组设为参照组。抑郁症状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进行评估。当研究对象PHQ-9评分≥10时,判定为存在抑郁症状。本研究中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χ2检验对有、无抑郁症状两组人群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评估总蛋白质摄入、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采用十折交叉方法进行内部验证。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收入以及体质指数(BMI)分层,探索不同人群中总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拟合三节点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探索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关系的剂量反应关系。此外,本研究在蛋白质膳食推荐供给量(RDA)基础上进一步评估了总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考虑到缺失数据的存在,本研究使用logistic回归填补法对缺失的变量值进行了填补,然后使用填补后的数据重新评估总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岁及以上的研究对象17,695名。其中有1629名(9.21%)参与者被确认有抑郁症状。总蛋白质摄入量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降低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因素模型2中,与低水平摄入组相比,高水平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应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为0.34(0.17-0.68)。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9;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3,交叉验证模型识别准确度为93.78%。考虑到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较高水平奶类(OR=0.43,95%CI:0.26-0.70)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红肉、家禽、鱼类、谷物和豆类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的相关性仅在未调整协变量的模型中和仅对年龄、性别调整的模型中显著;但在充分调整的模型中,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剂量-反应分析结果显示,总蛋白质和牛奶及其制品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呈非线性关系;总蛋白质和牛奶及其制品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分别为近似L型和U型。按照RDA分组后,充分调整后的结果表示,与低于RDA摄入组相比,满足RDA的蛋白质摄入水平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降低有关;相应的OR和95%CI为0.57(0.37-0.87)。logistic回归填补法填补后的结果表明,总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仍然显著;在充分调整模型的中,与最低摄入水平相比,中等水平(OR=0.74,95%CI:0.58-0.95)、较高水平(OR=0.55,95%CI:0.39-0.78)和最高水平(OR=0.46,95%CI:0.31-0.68)的蛋白质摄入均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降低有关。结论:美国成年人中总蛋白质摄入、较高水平的牛奶及其制品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降低有关。总蛋白质和牛奶及其制品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分别为近似L型和U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