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抑郁症是一种世界性的精神疾病,其与膳食因素的关系已被广泛证实。但目前国内外关于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关于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关系的研究结果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估美国成年人总蛋白质摄入、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本研究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007-2014年)的数据。纳入对象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膳食数据通过两次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获得。将总蛋白质摄入量按照四分位数从低到高分为低水平摄入组,中等水平摄入组,较高水平摄入组和最高水平摄入组四个组别;低水平摄入组设为参照组。对于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将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为0克的摄入水平设为低水平摄入组;其他摄入水平按照三分位数从低到高分为中等水平摄入组,较高水平摄入组和最高水平摄入组三个组别。若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为0克的人群占总人群的比例小于20%,则将蛋白质摄入量按照四分位数从低到高分为低水平摄入组,中等水平摄入组,较高水平摄入组和最高水平摄入组四个组别;低水平摄入组设为参照组。抑郁症状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进行评估。当研究对象PHQ-9评分≥10时,判定为存在抑郁症状。本研究中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χ2检验对有、无抑郁症状两组人群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评估总蛋白质摄入、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采用十折交叉方法进行内部验证。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收入以及体质指数(BMI)分层,探索不同人群中总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拟合三节点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探索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关系的剂量反应关系。此外,本研究在蛋白质膳食推荐供给量(RDA)基础上进一步评估了总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考虑到缺失数据的存在,本研究使用logistic回归填补法对缺失的变量值进行了填补,然后使用填补后的数据重新评估总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岁及以上的研究对象17,695名。其中有1629名(9.21%)参与者被确认有抑郁症状。总蛋白质摄入量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降低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因素模型2中,与低水平摄入组相比,高水平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应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为0.34(0.17-0.68)。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9;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3,交叉验证模型识别准确度为93.78%。考虑到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摄入,较高水平奶类(OR=0.43,95%CI:0.26-0.70)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红肉、家禽、鱼类、谷物和豆类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的相关性仅在未调整协变量的模型中和仅对年龄、性别调整的模型中显著;但在充分调整的模型中,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剂量-反应分析结果显示,总蛋白质和牛奶及其制品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呈非线性关系;总蛋白质和牛奶及其制品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分别为近似L型和U型。按照RDA分组后,充分调整后的结果表示,与低于RDA摄入组相比,满足RDA的蛋白质摄入水平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降低有关;相应的OR和95%CI为0.57(0.37-0.87)。logistic回归填补法填补后的结果表明,总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仍然显著;在充分调整模型的中,与最低摄入水平相比,中等水平(OR=0.74,95%CI:0.58-0.95)、较高水平(OR=0.55,95%CI:0.39-0.78)和最高水平(OR=0.46,95%CI:0.31-0.68)的蛋白质摄入均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降低有关。结论:美国成年人中总蛋白质摄入、较高水平的牛奶及其制品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降低有关。总蛋白质和牛奶及其制品来源的蛋白质摄入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分别为近似L型和U型。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动物园成为联系人类与自然界的纽带。在动物园内部创造的生态环境,既要为本地野生动物的自然展示创造条件,又要满足人类接触大自然、
运用教育机智,科学而艺术地推进德育工作,将教育的视野与时代同步,让基础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基
针对城市污水管网汇流区域污染物沉积与冲刷影响其稳定运行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城市污水管道模拟系统,探究了不同流态下城市管网汇流区域污水中污染物的冲刷与沉积特性,分析
目前,海洋、湖泊、河流等各种水系中水体和底泥的污染日益加剧,而传统的修复技术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电化学系统并将其应用于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同步去除。本研究首先探究了共基质对生物电化学系统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其次探究了生物电化学系统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因素,最后探究了生物电化学系统耦合浮床后同步去除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的效果,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本文以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作为M
中国建筑设计历史源远流长,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传统设计一度深受来自西方的影响,本民族的传统遭到了遗弃。随着我国全球政治与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从上世纪末开始,设计行业
本文用生物电化学强化四氯化碳的厌氧共代谢降解,对其降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取自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比较了甲醇、乙醇、甲酸钠、乙酸钠、葡萄糖五种共代谢基质下厌氧微生物对四氯化碳的降解效果,对降解的过程进行动力学拟合,分析了降解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用驯化培养的厌氧污泥启动生物电化学系统,并对阴阳两极进行挂膜。待系统运行稳定后,比较了四氯化碳在电化学体系,
凸现主题的最好手法──浅谈《故乡》的对比艺术中宁县教研室胡永生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他的小说以其深厂的社会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特色而载誉中国文坛。他一生
在新时代的进程中,人才是稀缺的资源。社会进步、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加入。当前,世界人力、资本、信息等要素加速流动,各国经济活动依赖也越来越紧密,人
瞬态极化概念是描述时变电磁波极化动态变化特性的重要手段。在正态假设下,研究了时变电磁波瞬态极化投影矢量(IPPV)的概率分布和均值、方差、混合二阶矩等数字特征,得到了电
目的:探讨脂多糖诱导HUVEC细胞凋亡的最适浓度和时间。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将脂多糖(LPS)分为100、10、1、10-1、10-2、10-3、10-4、10-5μg·ml-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