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中利益诉求主体博弈策略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ou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乃国民之本,农村乃国家之重,迄今为止仍然有接近一半的农民生活在农村,这一部分人生活的好坏直接影响当今中国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因此,如何让这部分人在农村生活好、发展好成为了事关全局的问题。乡村得到更好的治理不仅仅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也是政府取信于民、加强政权基层建设的关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体现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在乡村治理的实际过程中,党中央制定的各种政策却不能够真正地有效落实在乡村治理的实处,特别是随着乡村改革的深入,种种政策的实施受到来自乡村中各个利益双方的排斥,使得政策的实施程度和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各个既得利益者为维护现有的利益成果而不愿意打破现有的利益模式,排斥国家力量的进入,使得乡村治理的改革不能够顺利进行,进而不利于乡村得到更好的治理。本文立足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治理的四个利益诉求主体——乡镇政府、“村两委”、精英村民和普通村民及其各自的博弈策略,挖掘出四方博弈中最为主要的博弈是政府和村民,村民内部两种博弈。利用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智猪博弈”和“囚徒困境”分别分析政府和村民博弈过程,村民内部博弈的过程,发现其博弈过程采取的策略不能够达到最终均衡,探索博弈不均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构建利益均衡机制的对策。具体来说,在“智猪博弈”模型下,挖掘了村民内部博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村民自治制度不够完善;2.村民内部利益表达渠道不够畅通;3.村民内部的利益诉求矛盾突出;4.普通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力度不强。针对以上四点村民内部各方博弈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对策期望在村民内部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使得村民内部达成均衡:1.尊重普通村民的利益诉求,完善村民自治制度,2.重视普通村民和精英村民的政治参与,3.重视村民特别是精英村民的利益诉求,4.形成村民内部利益协调机制,5.努力培育乡村社会组织来平衡村民内部利益。另外,在“囚徒困境”模型,挖掘政府和村民博弈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乡村治理中政府和村民地位不对等;3.不合理的财政制度。面对这些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在政府和村民之间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促进政府和村民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乡村经济水平,努力缩小利益各方的利益差距,另一方面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特别要重视村民的利益补偿。同时,本文以x镇Y村为应用对象,采用已有的理论成果来具体分析X镇Y村中的实际情况,探讨其利益诉求主体的博弈策略关系,提出博弈均衡对策,希望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各个利益诉求主体利益不均衡的情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国家政策能够顺利在乡村进行实施,促进乡村治理向好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正>在这个人力资源管理价值日益受到质疑的年代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数据化是HRD主张自己专业性的最大筹码但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一些需要避开的误区一位HRD朋友给我讲过一件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我国6种枣果中多酚物质、三萜酸、环核苷酸、VC、α-生育酚与β-胡萝卜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其抗氧化能力,探究枣果抗氧化能力与抗氧化物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八种典型模式进行概括分析,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政府提供法律支持和资金保障,农民协会改善村民的弱势地位,城
<正>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流行说法叫"去中心化",然而,现实中的中心化现象却比过去更加突出了。这是为什么?在信息传播领域,人人都是自媒体。这是典型的去中心化。但是,绝大多数
本文针对具有高强度、高韧性的奥氏体无磁钢材料的盲孔攻丝问题,介绍一种革新的螺旋槽丝锥,并对螺旋槽丝锥的几何参数的选择提出了一些看法.
量子光学是量子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几十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由于光的粒子性,光场存在着由光的本性所决定的噪声,称为散粒噪声。如果光场的某一分量噪声低于散粒噪声,这个
<正>桑树(Morus)属荫性、细枝树种,起源于中国。中国是世界桑树的分布中心,在国内,东西南北都有分布,就种而言达20种之多,占世界总数的57%。中国植桑养蚕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
<正>当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大数据"升级时,HR能不能推动大数据走入人力资源管理呢?答案是:很难!"博士,我们需要一个关于大数据(Big Data)人力资源管理的讲座!"这是2014年以来,
<正>1"同证异治"概念的提出导师严石林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同的疾病,虽证同但治却不同,于是对传统观念提出的"异病同治"存有疑虑。经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古人虽
会议
非创伤性骨坏死以激素和酒精引起者居多,其中激素性骨坏死占非创伤性骨坏死的首位,其发病机制提出了诸多学说,如脂肪栓塞、骨内高压、脂肪细胞增大、骨细胞内脂滴聚积、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