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危害严重,且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效不佳。在此背景下,以我国西南华南地区的多地朱砂叶螨种群为对象,并以北京农林科学院无药培养多年的朱砂叶螨种群作为相对敏感种群,通过浸叶法测定了其对现在普遍使用的9种杀螨剂的抗性水平,并进行增效作用研究,以探寻其解毒代谢机制,为抗药性的科学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测定结果如下:采用浸叶法处理48 h后,北京朱砂叶螨种群对虫螨腈的敏感性最高,LC50值为0.13 mg/L;丁氟螨酯、联苯肼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螺虫乙酯和螺螨酯对其LC50值依次为4.70、17.74、22.67、56.49、82.46、132.67和231.47 mg/L;朱砂叶螨对唑虫酰胺的敏感性最低,LC50值为415.70 mg/L。虫螨腈、哒螨灵、联苯肼酯、氟啶胺、丁氟螨酯、联苯菊酯、螺虫乙酯、唑虫酰胺和螺螨酯对广东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24、47.79、90.93、92.47、113.15、117.78、194.51、894.31和4018.98 mg/L;该种群对丁氟螨酯和螺螨酯达到了中等抗性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24.07和17.36,对联苯肼酯为低等抗性,抗性倍数为5.13,对虫螨腈、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螺虫乙酯和唑虫酰胺均处于敏感阶段。虫螨腈、联苯肼酯、丁氟螨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唑虫酰胺、螺螨酯和螺虫乙酯对广西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25、21.38、21.99、43.99、78.42、112.30、516.77、925.81和1504.36 mg/L;该种群对螺虫乙酯和螺螨酯为低等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6.98和6.50;对丁氟螨酯为敏感下降阶段,抗性倍数为4.68;对虫螨腈、联苯肼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和唑虫酰胺为敏感性。虫螨腈、丁氟螨酯、哒螨灵、氟啶胺、联苯菊酯、联苯肼酯、唑虫酰胺、螺虫乙酯和螺螨酯对贵州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14、13.16、66.71、83.53、99.03、178.68、502.52、765.63、和2935.43 mg/L;该种群对联苯肼酯和螺螨酯为中等抗性,抗性倍数为10.07和12.68;对螺虫乙酯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5.77;对虫螨腈、丁氟螨酯、哒螨灵、联苯菊酯、氟啶胺和唑虫酰胺为敏感下降阶段。虫螨腈、丁氟螨酯、联苯肼酯、联苯菊酯、氟啶胺、哒螨灵、螺虫乙酯、唑虫酰胺和螺螨酯对云南朱砂叶螨种群的LC50值分别为:0.43、5.23、30.79、134.90、170.98、248.50、796.01、1033.53和3196.11 mg/L;该种群对螺螨酯和哒螨灵为中等抗性,抗性倍数为13.81和10.96;对螺虫乙酯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6.00,对虫螨腈、丁氟螨酯、联苯肼酯、联苯菊酯、氟啶胺和唑虫酰胺处于敏感或敏感下降阶段。选取对每种药剂抗性水平最高的朱砂叶螨种群,采用胡椒基丁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和1,2,4-三丁基硫磷酸酯(DEF)进行增效实验测定,48h后的增效结果表明,云南虫螨腈抗性种群为:DEM(10.75)>PBO(6.14)>DEF(1.86),表明该种群对虫螨腈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相关;广东丁氟螨酯抗性种群为:DEM(34.18)>PBO(5.42)>DEF(5.10),表明该种群对丁氟螨酯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相关,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参与了其抗药性的产生;贵州联苯肼酯抗性种群和广西螺虫乙酯抗性种群分别为:PBO(10.20)>DEM(4.82)>DEF(2.19)和PBO(10.81)>DEF(2.06)>DEM(1.73),表明其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多功能氧化酶相关;广东螺螨酯抗性种群为:DEF(9.31)>PBO(2.99)>DEM(2.33),表明该种群对螺螨酯抗药性的产生主要与羧酸酯酶相关;云南哒螨灵抗性种群和云南联苯菊酯抗性种群分别为:DEF(4.29)>DEM(3.82)>PBO(2.61)和DEF(3.38)>DEM(3.04)>PBO(2.36),表明其抗药性的产生中,三大酶系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云南氟啶胺抗性种群和云南唑虫酰胺抗性种群的增效结果表明三大酶系作用效果微弱,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他抗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