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镇痛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和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针刺分娩镇痛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2013年5月~10月在我院住院分娩自愿接受无痛分娩的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同期选取拒绝接受无痛分娩的初产妇30例进行对照。A组为对照组;B组为针刺镇痛组,主穴选择双侧合谷、三阴交穴,配穴选择内关穴,针刺得气后接韩氏针刺仪;C组为硬膜外阻滞组,硬膜外用药为0.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复合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1ug/ml;D组为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镇痛组,先行硬膜外阻滞,再行针刺镇痛,硬膜外阻滞及针刺镇痛的方法分别同B组和C组。四组产妇均宫口开至2.5cm时送入产房,吸氧,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并行胎心音监测。分别记录各组产妇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各组产妇缩宫素使用情况、第一产程时间和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2h出血量;记录C组和D组产妇硬膜外局麻药平均用量及自控镇痛泵PCA按压次数;记录各组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浓度和pH值及娩出后1min、5min、10min的Apgar评分;在镇痛前(宫口开至3cm)和宫口开全时分别抽取各组产妇肘静脉血3ml,测产妇外周血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 结果:四组产妇的年龄、孕周情况、身高、体重、胎头双顶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 VAS评分比较:四组产妇镇痛前后不同时点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产妇在镇痛后各监测时点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于C、D两组;C组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生命体征比较:与镇痛前比较,A组产妇各监测时点血压、心率均明显升高(P<0.05),B组、C组、D组均降低,C组和D组下降明显(P<0.05)。四组产妇各监测时点手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3)产程时间比较:第一产程时间,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均显著缩短(P<0.05),B、C、D三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产程时间C组最长,B组最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缩宫素使用率比较: C组产妇缩宫素使用率较A组、B组、D组产妇高(P<0.05);A组、B组、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产后2h出血量比较:四组产妇均无产后大出血,产后2h平均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6)硬膜外局麻药平均用量及镇痛泵PCA按压次数比较:D组产妇硬膜外局麻药平均用量及镇痛泵PCA按压次数均比C组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7)剖宫产率比较: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 C组和D组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C、D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8)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四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min、5min、10min的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9)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和乳酸浓度比较:四组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和D组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浓度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0)5-HT浓度比较:A组和C组产妇外周血5-HT浓度镇痛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D组产妇外周血5-HT浓度在镇痛后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镇痛用于无痛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可以明显减少硬膜外阻滞局麻药平均用量,缩短第一产程时间和第二产程时间,减少缩宫素使用率,降低剖宫产率,对产妇和新生儿均无不良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分娩镇痛新模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针刺合谷穴和三阴交穴使产妇分娩时的疼痛减轻,其机理可能与产妇外周血5-HT浓度增高,从而提高了产妇的痛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