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生物界的认识和探索的不断深入,单一的形态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分类学的发展需要。2003年加拿大分类学家Hebert等提出将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动物界普遍的DNA条形码,拉开了以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崭新的分类时代的序幕。目前,线粒体COI基因已经作为许多动物种类鉴别及多样性分析的分子标记。多毛纲是环节动物门最大的一个纲,是海洋中极为常见的动物类群,是鱼类及其他动物的重要饵料,是海洋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生物中尚待开发、利用、保护防除的潜在对象。受采样方式影响,加之多毛类物种繁多、生境广阔,生活史复杂,因而相比其他常见无脊椎动物类群,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多毛纲分类学研究极为困难且进展缓慢。专门研究人员十分匮乏。建立基于COI基因的、并以形态学特征和生态指标为基础的多毛类环节动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着眼于多毛纲这一形态学分类鉴定极为困难的海洋生物类群,为构建东海沿海常见多毛纲动物的DNA条形码数据库,2015年1月~10月期间,在浙江和福建沿海的潮间带针对多毛类环节动物的进行了多次采样,并对样本进行了形态学鉴定以及线粒体COI DNA序列分析。形态学共鉴定8个多毛类物种,即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威氏围沙蚕P.wilsoni,独齿围沙蚕P.cultrifera,杂色伪沙蚕Pseudonereisvariegata,双管阔沙蚕Platynereis bicanaliculata,短毛海鳞虫Halosydna brevisetosa,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及四索沙蚕Lumbrineris tetraura,隶属于4个科6个属。共得到33条长度为680-930bp的COI DNA条形码,其中7条属于P.wilsoni、3条属于M.sanguinea的片段,这两个物种的序列还未在BOLD中收录;1条H.brevisetosa的COI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的同名序列差异较大。计算得到样本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2.11%,属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8.5%,种间距离远远大于种内距离(约13倍);一定程度上印证了COI DNA可作为多毛类动物分类的条形码。此外,本研究还设计了一对可扩增多毛类动物COI DNA片段的特异性引物,而且适用于扩增A+T含量较高的多毛类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