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对策研究——基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案例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一批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即央企)纷纷尝试进军国际建筑市场,成为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并从经济学的视角和有关理论,对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当前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以及如何破解难题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加快国际化步伐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首先阐明了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在中国建筑行业中的主力地位和龙头作用,概述了其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基本状况,说明总体上建筑业央企的跨国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接着,从经济学理论和企业管理两个层面对建筑业央企跨国经营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说明建筑业央企从事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学说的综述,对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动因做不同侧面的解释。指出:中国建筑业央企对发展中国家建筑市场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包括低人员成本优势、适用技术优势以及相对先进的管理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等。对发达国家则存在因某些要素禀赋和企业创新而产生的一些相对优势。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指出“国内建筑市场发展空间与国内建筑业产能快速增长之间矛盾造成的危机感、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促使企业管理层做出跨国经营决策的基本因素。 本章最后对当前建筑业央企跨国经营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从企业外部环境所具有的五个特点分析表明,外部环境对中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整体是有利的。再从企业自身优劣势进行分析,表明建筑业央企目前虽然还存在一些劣势,但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对国际市场的初步探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走出去”的资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综合两个方面的情况,得出建筑业央企已经具备加快“走出去”条件的结论。 第二章,首先论述了建筑业央企跨国经营当前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与困难,即:跨国经营规模过小,难于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抗衡;经营区域较窄,主要局限于低端市场,效益低;整体技术水平偏低,核心竞争力弱;经营秩序较为混乱,内部竞争时有发生等。然后,从政府社会层面和企业自身两个方面分析造成目前建筑业央企跨国经营不够理想一些原因。指出国家的一些支持、鼓励政策不够系统、全面、力度不够大;金融、保险、担保、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育还不够成熟,提供的业务和服务单一,条件比较苛刻;行业协会、商会等社团的作用发挥还不到位。企业自身原因主要有:集团内聚力差,整体优势发挥不够好;海外战略不清晰,保证措施不落实;资金匮乏、融资能力差;研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等。 第三章,首先论述了国际建筑及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态势与特点。指出国际建筑及工程承包市场经历了九十年代前期的快速增长、中期的基本稳定和末期的动荡之后,在二十一世纪又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然后结合建筑业央企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实施跨国经营的政府宏观层面政策建议和企业微观层面的七条对策措施。宏观上,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支持与服务体系。微观上,企业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集团内部有机联系;加快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整合集团外经资源;加强企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寻求双赢之路;适度进行企业兼并和并购,快速扩张海外经营规模;采取多种形式融通资金,突破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顺应市场趋势,积极拓展业务领域;打造世界级品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其他文献
英语中的重叠介词(double preposition)  为数不多。它们通常由两个简单介词构成,  常用来表达较复杂的地点或时间概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工贸易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亚洲四小龙以及日本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加工贸易已经有了二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