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凌叔华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活动--以武汉为中心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o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叔华研究在近几年较为火热,但对于凌叔华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活动,研究界却较少涉及。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乱纷争不断,社会生活环境、凌叔华与陈西滢的婚姻、凌叔华自身的状态等,都对凌叔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凌叔华这一时期的经历相比之前也丰富了很多。
  本文研究三四十年代凌叔华的文学活动,包括凌叔华的生活经历及其文学作品。论文从三四十年代战争背景入手来解读凌叔华,也从凌叔华的文学作品入手来展现中国三四十年代文学的一个向度。
  绪论部分阐释三四十年代对于凌叔华的特殊性。三四十年代凌叔华文学活动研究的缺失,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正文以凌叔华生活地域的变迁为划分依据,分为三章,将凌叔华每一时期的文学活动、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第一章以凌叔华生活地由北京迁往武汉为论文的起点,说明凌叔华生活地域变迁的原因以及她的心理变化,同时解读她与北京文化圈的密切关系。第二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阐述“战争”对凌叔华的影响,细致分析凌叔华在武汉的文学活动,深入讨论目前并没有引起研究界注意的、凌叔华主编的刊物《现代文艺》以及她的通讯文章。在分析凌叔华主编刊物的同时,重点梳理解读凌叔华的文学作品。第三章探讨凌叔华的中篇小说《中国儿女》,深挖创作背景及文本意涵,同时讨论“珞珈三杰”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凌叔华的文学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二十年代、三四十年代、出国后,三四十年代是笔者论述的重点。凌叔华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有两个:在北平的二十年代与在武汉的三四十年代。闺阁中的女性、姨太太、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新女性是凌叔华二十年代作品的主人公,三四十年代,她的创作眼光转移到了下层女性与儿童身上。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凌叔华的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凌创作了通讯文章,这是她鲜少涉及的题材,中篇小说《中国儿女》是她关心时政的另一个表现。自来到武汉之后,凌叔华作品的个人色彩更加浓厚,《小刘》、《旅途》等作品都是根据她自身的经历所作,《中国儿女》也是她根据在北平的生活而作。战争带来的痛苦,情人战死带来的感伤,生活带来的不惬意,使得凌叔华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此阶段,凌叔华创作了儿童小说,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切入点,用儿童视角的简单来窥探成人世界的复杂。无论是凌叔华的作品还是她的生活,三四十年代都与她的过往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值得深究的。
其他文献
“我身上没钱,给你打个欠条,先帮我把汽车油箱加满。以后我会汇款还给你的,可以吗?”假如一个陌生人对你说出这样一句话,你会如何回答?  人一车,身无分文,历时100天走遍内地各省市。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在经过两个月的筹划后变为了现实。这“一人”叫刘美松,是深圳的一名诗人。他的计划是一切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特定地点可以联系当地朋友诗友,提供必要食宿,现金则不会接受。更多的行程中,他要通过与人沟通,特别是
期刊
人事变动直被认为是企业重大动作的前兆,并被业界广泛关注。上市公司高管震荡往往伴随着战略调整、重组并购等,从联想老帅柳传志回归,到国美股权之争高层换血,中国的经济界,人事变动传闻硝烟已起,往往不是空穴来风,或多或少昭示着企业将有大事发生。  日前,一向低调的全球排名前三的通讯设备商之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关于人事震荡传闻漫天飞舞,甚至将内部继承人与元老派之间的争斗矛盾升级描绘地颇为惟妙惟肖。华为立刻出面
期刊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以下简称《王韵》)目前有敦煌本、项跋本和宋跋本三个版本。敦煌本《王韵》的残缺程度最为厉害;项跋本《王韵》内容混杂,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宋跋本《王韵》是流传至今唯一的完本。本文从又音角度切入,考察敦煌本、宋跋本与《广韵》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对《切韵》系韵书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又音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根据《唐五代韵书集存》、《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等资料,汇集敦煌本《王韵》仅存残卷,对敦煌本中的又音字进行穷尽式摘录,建立平声448条、上声310条、去声510条、入声251条,
据报道,“为了追求寓意十全十美的‘三连十’,不少准新人预约10月10日结婚登记。为此,太原市民政局的12个婚姻登记处将于当日加班为新人办结婚证。从9月1日至今,预约在2010年10月10日登记的新人已经超过1000对。”太原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今年10月10日登记结婚人数已再次刷新太原市单日婚姻登记人数的新纪录。  不只山西如此,全国各地的不少新人们都看准了这个好日子,掀起了扎堆结婚的狂潮。根据
期刊
武侠类型小说在中国源远流长,是最具有传统特色的小说类型之一。从《史记》中游侠列传开始,武侠小说经历了唐代剑侠传奇,宋代说话儿“银字儿”,明清公案小说,到现代旧派武侠和当代新武侠的发展历程。在千百年中,武侠小说渐与市民大众结合,进而产生强烈的市场特性,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这个发展过程里,承载武侠文本的媒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口口相传的“说话儿”到工业资本印刷,再到电影屏幕和电视机屏幕,不同的承载媒体赋予了武侠元素不同的呈现方式与美学形态,促进了武侠小说呈现范式的更新。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计算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始终热度不减,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个别职位的报考与录取比例更是达到了4000:1。舆论普遍认为,出现报考公务员热、千军万马独过公务员桥的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公务员是“铁饭碗”,收入稳定:面对这样的诱惑,人们很难保持理智,往往不计成本的报各种培训班,买大量参考书,却不去思考这些对他们真的有用吗?    培训费你准备好了吗    基础班、模块班、强化班、冲刺班、
期刊
人有愚智之别,读书亦有真妄之异,不同的人读同样的一本书,感受领会有可能天差地远。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领悟到书中的精义,学为己用?古人教人读书,有“眼到、口到、心到”三法,  眼到是指读书的时候要认真仔细。不少人读书追求敏速,以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为能事。但是,读书亦有要领,并非是一味求快,须边读边认清书中的真正意旨,方才能够应用所学。否则,即使书看得再快,纵然把文章读得倒背如流,却不知用处,也是涉宝山
期刊
以前,总以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才是诗的意境。自从拜读了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作品《徐帆》后,才发现原来爬在墙壁外面偷看徐帆和刘亦菲,也是一种诗的意境,以前,总以为诗歌是一种文化的高雅品,我等凡夫俗子望尘莫及,自从拜读了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作品《刘亦菲》后,才发现原来我被埋没了几十年,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鲁迅文学奖。  对于笔者这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想法,也许会有很多“义愤填膺”的人,在口水
期刊
自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夜归》以降,范小青笔耕不辍,为呈现苏州这座城市的风貌,并以文学的方式超越苏州。
  第一部分通过分析范小青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焦虑,讨论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异化与孤独,思考苏州这座城市赋予其城市小说的独特性。本文认为,范小青城市小说中的焦虑现象主要体现在身份无法得到自我及他者的认同,而身份可以从社会、性别和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观照。另一方面,“我是谁”这一问题引发了范小青“我从哪里来”的追问,于是“寻找”成为其小说的内在推动力,“寻找”背后寄托着人的孤独。区别于消费主义影响下的
秋风乍起,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的评选就会牵动成千上万人心。(至于有人专程跑到挪威诺贝尔奖总部,警告他们不要给本国人颁奖一事另当别论。)化学,物理,医学之类的与咱无缘,也看不懂,只是看个热闹。可是文学奖,不知为什么最近在国人眼里也火了起来,尽管华夏作家可能无人能问鼎,但是扩大到亚洲,就不样了,尤其是自己喜欢,为之疯狂的作家,那就感同身受了。在获奖名单公布的几个月前,国内就有不少媒体开始炒作起村上春丰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