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底,在经济发展的全球一体化及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银行业宣布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与此同时,国内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正在加快,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逐步深化,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活力逐渐增强,我国银行业高度开放、竞争激烈的体系已经形成。效率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商业银行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我国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进而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首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这种融合了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4家国有银行和11家股份制银行1998年—2004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分别进行了分析,进而使用DEA的改进模型深入比较和考察了各家银行的效率和规模报酬形态。接着,本文使用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指数模型细致考察了十五家样本银行的Malmquist动态变化指数及效率变化指数、技术变化指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呈现小幅波动总体上升的稳定趋势,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优化程度以及管理水平处在相对较高并稳步提高的上升期。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并没有出现其中一类银行的效率高于另一类银行效率的规律,可见所有权结构并不是解释效率差异的重要因素。相对国有银行之间比较小的效率差距,股份制银行之间的效率离散程度则比较大,效率之间差距较大。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动态变化的研究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生产有效性在稳步提高,结果同时表明,股份制银行效率的增长速度大于国有银行,效率改变的稳定性也比国有银行强。效率变化指数分析表明,“追赶效应”对我国商业银行生产有效性的提高具有主要贡献,各家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竞相调整经营行为、增强管理水平,从而使银行业整体的生产有效性得到提高。技术变化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股份制银行的创新能力比国有银行相对较强,说明国有银行技术创新活力有待加强,银行产品和服务也需要进一步丰富,产出能力应得到更充分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