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帕金森作为一种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多采用西医西治的手段进行治疗;而本研究则是立足于传统针刺疗法,观察“嗅三针”干预疗法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经鼻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脑黑质中α-突触核蛋白(α-syn)表达的影响,从干预嗅觉障碍的角度阐明帕金森病防治的机制及可能性,从而为临床医治帕金森提供强有力的实验依据。
方法:选用40只C57/BL6雄性小鼠,并按照对照组、模型组、嗅三针组和左旋多巴组的组别均匀随机分组。除对照用生理盐水以外,其余三组均用脂多糖经鼻灌注来建立PD小鼠模型,建模结束后,进行下一步实验。嗅三针组采用电针干预,取印堂穴(在小鼠两眼中点偏上2mm处)及双侧迎香穴(小鼠鼻孔外侧上端,有毛与无毛交界处)等穴位。迎香穴向内上方斜刺2mm,印堂穴向鼻根平刺2mm,电针使用疏密波,强度1mA,正极和负极接印堂穴和左侧或右侧迎香穴,每侧各刺激时间10分钟,共20分钟,1次/日,5日为一个疗程,每进行2个疗程后休息1天,共进行4个疗程。左旋多巴组予以左旋多巴注射液,共进行4个疗程,每日同一时间点腹腔注射一次,5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天。以小鼠行为学特点为观察对象进行行为学实验,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来检测黑质中α-syn表达情况以及用Westernblot检测黑质组织中促炎性因子IL-1β及小鼠黑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行为学活动较差、精神欠佳、体型较瘦且较轻、毛色较暗且杂乱,鼠总进臂次数和正确率都明显减少,还出现探索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出现障碍(P<0.01)。各组小鼠黑质中α-syn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其黑质中IL-1β表达水平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各组小鼠黑质中HMGB1、MCP-1蛋白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组细胞MCP-1及促炎性因子IL-1β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1)针刺治疗能改善PD小鼠行为学,提高小鼠活动量、饮食量,改善精神状态,总进臂次数增加,正确率提高,可改善PD小鼠的探索和空间记忆能力障碍,且效果优于左旋多巴组;
(2)针刺治疗能降低α-syn、炎症因子表达,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且效果优于左旋多巴组;
(3)针刺治疗能降低黑质中HMGB1、MCP-1蛋白表达水平,且效果优于左旋多巴组;
(4)HMGB1可协同并诱导小胶质细胞系细胞核因子mRNA的表达;活化相应的炎症小体、导致HMGB1分泌增多,促进MCP-1蛋白表达并激活对应的核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刺激细胞释放IL-1β等炎性因子;
(5)HMGB1本身又可以反过来激活相应炎症小体,形成正反馈炎症环路,进而维持甚至放大炎症级联反应,最终造成严重炎症损伤。
方法:选用40只C57/BL6雄性小鼠,并按照对照组、模型组、嗅三针组和左旋多巴组的组别均匀随机分组。除对照用生理盐水以外,其余三组均用脂多糖经鼻灌注来建立PD小鼠模型,建模结束后,进行下一步实验。嗅三针组采用电针干预,取印堂穴(在小鼠两眼中点偏上2mm处)及双侧迎香穴(小鼠鼻孔外侧上端,有毛与无毛交界处)等穴位。迎香穴向内上方斜刺2mm,印堂穴向鼻根平刺2mm,电针使用疏密波,强度1mA,正极和负极接印堂穴和左侧或右侧迎香穴,每侧各刺激时间10分钟,共20分钟,1次/日,5日为一个疗程,每进行2个疗程后休息1天,共进行4个疗程。左旋多巴组予以左旋多巴注射液,共进行4个疗程,每日同一时间点腹腔注射一次,5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天。以小鼠行为学特点为观察对象进行行为学实验,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来检测黑质中α-syn表达情况以及用Westernblot检测黑质组织中促炎性因子IL-1β及小鼠黑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行为学活动较差、精神欠佳、体型较瘦且较轻、毛色较暗且杂乱,鼠总进臂次数和正确率都明显减少,还出现探索能力和空间记忆能力出现障碍(P<0.01)。各组小鼠黑质中α-syn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其黑质中IL-1β表达水平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各组小鼠黑质中HMGB1、MCP-1蛋白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组细胞MCP-1及促炎性因子IL-1β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1)。
结论:(1)针刺治疗能改善PD小鼠行为学,提高小鼠活动量、饮食量,改善精神状态,总进臂次数增加,正确率提高,可改善PD小鼠的探索和空间记忆能力障碍,且效果优于左旋多巴组;
(2)针刺治疗能降低α-syn、炎症因子表达,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且效果优于左旋多巴组;
(3)针刺治疗能降低黑质中HMGB1、MCP-1蛋白表达水平,且效果优于左旋多巴组;
(4)HMGB1可协同并诱导小胶质细胞系细胞核因子mRNA的表达;活化相应的炎症小体、导致HMGB1分泌增多,促进MCP-1蛋白表达并激活对应的核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刺激细胞释放IL-1β等炎性因子;
(5)HMGB1本身又可以反过来激活相应炎症小体,形成正反馈炎症环路,进而维持甚至放大炎症级联反应,最终造成严重炎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