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会议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在正文叙述中表述为“双创”。信息技术时代,科技依靠现实的人通过社会实践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而产生,科技作为促进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换言之,科技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活动,纵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到党的十九大发展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人才。但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何种模式的人才呢?“双创”理念恰逢其时被提出,为人才培养明确方向。在“双创”战略背景下,国家需要大量的“双创”型人才,高校恰恰是培养高水平“双创”人才的主要途径。尽管我国在“双创”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依然与西方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我们要明确“双创”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双创”培育。“双创”最终的作用者为现实的人,那么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发展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运用时代赋予的理论内涵,探索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有着怎样特征?在此特征下,“双创”又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应该如何培养?这是我们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双创”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体系中,而此环境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家庭、学生等多个系统建构,需要各个系统间相互联系、作用、协调,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双创”人才培育体系。因此,在“双创”教育系统中应把握系统之间关系,使其相互协作,共同建立“双创”人才培养的教育系统,以此促进我国“双创”人才培养教育的稳步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创造学“涌流”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法分别从人的需要、人的作用、人的创新能力、人的价值四个角度出发,尝试对“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开篇对文章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阐述论文视角及内容的创新点在于应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进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新特征进行研究,并应用创造学家奇凯岑特米哈衣提出的“涌流”理论,对“双创”人才培养进行问题分析,并尝试提出我国新时代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还对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双创”人才培育、创新人才培养、创业培养模式等以往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总结,为论文后续开展做铺垫。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基本内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明晰了创新、创业相关概念关系,界定“双创”在本文的内涵及关系;其次,剖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涵并归纳总结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最后,对本文“双创”人才培养理论基础加以叙述,厘清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双创”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创造学“涌流”理论内在关系,并对“涌流”理论系统建构加以说明,深入挖掘“双创”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充分铺垫基石,为论文的第三部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通过查阅近年文献著作,以及对人民网、新华网等相关政府门户网站各地实时新闻、地方人才政策进行第一时间关注,总结归纳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外部环境支撑,并从政府、高校及社会层面对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双创”人才培养成效,进一步从家庭、高校、社会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现实问题:即培养主体定位不明确,培养客体缺乏创新精神,培养推广与应用存在差异,培养教育机制不完善。并指明其成因在于教育认知存在偏差、培养实践形式受到限制、培养模式尚未建构、政策落实不精准。第四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双创”人才培养提出建议及对策。本章以满足人的需要、发挥人的作用、提升人的创新能力、突显人的价值为目标导向,针对第三章提出的问题及成因提供对应建议:即定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明晰主客体定位,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基于创新能力进行创业的“双创”人才;建立培养途径,主要包括拓展人才培养路径,更新培养模式,整合培养经验;完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意识,形成大学生创新性人格,开拓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形成系列保障机制,主要包括高校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国家加大政策监管力度,社会形成良好风气。尝试提出加强“双创”人才培养及推动其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对策。第五部分,是对本文的结论与展望。总结梳理本文内容,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今后我国“双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并对本文未涉及到的研究内容进行说明,对于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其他学者予以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