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布,我国课外辅导机构发展迅速,进入21世纪,我国课外辅导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机构作为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已成为重要的育人方式。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课外辅导机构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课外辅导机构在政策上和实践中都存在着制约发展的问题。本文对当前课外辅导机构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对课外辅导机构的治理提出有效的措施。
从课外辅导机构治理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对课外辅导机构的治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步规范阶段(1997年—2009年)、加强管理阶段(2010年—2017年)和全面治理阶段(2018年—至今)。通过课外辅导机构治理政策的分析可知,我国课外辅导机构治理政策的变迁呈现出以下逻辑:一是以课外辅导机构发展的社会现实形成动力机制;二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呈现出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主体、重视社会舆论宣传以及信息公开;三是在政策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以人为本,维护家长和学生权益,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课外辅导机构的治理存在着以下问题: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课外辅导机构治理法律法规的缺失、课外辅导机构内部管理混乱,在师资、收费和办学中仍存在着问题、行业组织并未发挥出其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我国缺乏对课外辅导机构的监管体系、政府单一主导性治理存在局限性、各主体参与治理意识不足以及课外辅导机构治理工作机制的缺失。通过分析课外辅导机构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可知我国课外辅导机构的治理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课外辅导机构的治理需要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对课外辅导机构进行综合治理,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各主体的治理优势和治理资源,形成治理合力,从而可以更高效的实现课外辅导机构治理。在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时,首先要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定位,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路径;其次建立起协同治理的监管体系,完善课外辅导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内部各部门要形成联合执法机制,成立课外辅导机构治理委员会;最后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构建课外辅导机构的长期评估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从课外辅导机构治理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对课外辅导机构的治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步规范阶段(1997年—2009年)、加强管理阶段(2010年—2017年)和全面治理阶段(2018年—至今)。通过课外辅导机构治理政策的分析可知,我国课外辅导机构治理政策的变迁呈现出以下逻辑:一是以课外辅导机构发展的社会现实形成动力机制;二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呈现出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主体、重视社会舆论宣传以及信息公开;三是在政策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以人为本,维护家长和学生权益,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课外辅导机构的治理存在着以下问题: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课外辅导机构治理法律法规的缺失、课外辅导机构内部管理混乱,在师资、收费和办学中仍存在着问题、行业组织并未发挥出其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我国缺乏对课外辅导机构的监管体系、政府单一主导性治理存在局限性、各主体参与治理意识不足以及课外辅导机构治理工作机制的缺失。通过分析课外辅导机构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可知我国课外辅导机构的治理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课外辅导机构的治理需要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对课外辅导机构进行综合治理,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各主体的治理优势和治理资源,形成治理合力,从而可以更高效的实现课外辅导机构治理。在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时,首先要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定位,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路径;其次建立起协同治理的监管体系,完善课外辅导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内部各部门要形成联合执法机制,成立课外辅导机构治理委员会;最后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构建课外辅导机构的长期评估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