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2017-2020周期男子自由体操评分规则进行分析,找出变化的要点,并以第47、4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3届全国运动会体操比赛和2018全国体操锦标赛男子自由操单项决赛选手的D分难度动作以及编排特征为研究对象,将中外选手的成套D分难度动作、价值分布、开场动作、中间动作、结束动作等环节进行分析对比,旨在找出新周期下男子自由操成套动作编排特点,并针对我国选手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男子自由体操成套动作的编排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新周期男子自由体操评分规则变动较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取消运动员使用同一对角线的数量限制,要求运动员充分使用整个场地,并增加对边角的合理利用;(2)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剔除空翻成滚翻动作,其次限制运动员的连接加分,提倡运动员向2周及以上空翻类技巧动作发展;(3)将五组别调整为四组别,降低了组别的分值(由2.5分变为2.0分),提倡发展动作难度,并对一些2周及以上空翻类技巧动作进行升组,对一些1周空翻类技巧动作进行降组,主要目的是增加2周空翻类动作的使用量,并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身体姿势,对动作的难度价值进行区分。(2)我国选手在难度动作分、连接分方面不具备优势,尤其是在难度动作分方面,国内选手与国外选手的均值相差0.6分;在连接加分方面我国选手主要是0.1分或0.2分,国外选手主要是0.3分;在组别分方面,中外选手均有能力获得2.0分的加分,并无差异。(3)在动作价值分布方面,国外选手的D分难度动作分布于B-H组,我国选手的D分难度动作分布于A-F组,其中我国选手A-C组的动作价值分布略高于国外选手,D-F组高难动作价值分布略低于国外运动员,从而影响了成套动作的难度分值。(4)中外选手的开场动作编排均呈现单个技巧动作、二连接串动作两种类型。在单个技巧动作方面,向前类技巧动作的使用多于向后类动作,国外选手的D分难度动作集中于E-H组,我国选手集中于D-F组,总体价值低于国外选手;在向前类动作的使用上国内选手多使用前空翻2周动作,国外选手则采用空翻2周加转体动作居多;在向后类动作的使用上国外选手较多采用高难度、个性化动作,如“直体或团身后空翻2周转体1080°”和“团身后空翻3周”等动作的使用,我国选手则多采用潮流化动作,如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o。在二连接串动作方面,中外选手多采用E+B或C组合,国内选手使用“前+前”类型较多,国外选手则以“后+前”类型为主。(5)中外优秀选手的中间动作编排均包含非技巧动作、单个技巧、连接串技巧三个部分。国外选手的非技巧动作编排种类多样,与个人技术风格紧密结合,例如戈戈拉泽、并腿水平十字支撑、托马斯打滚转体270°起倒立落下接托马斯等动作的编排,既增强了成套动作的观赏性,又能增值D分;我国选手的非技巧动作编排种类单一,以俄式挺身转体1080°为主,且手倒立类动作的编排频次偏高,总体难度价值低于国外选手,在编排理念上与国外选手还有一定差距。单个技巧的编排均以向后类技巧动作为主,其中国外选手多采用2周空翻类动作,我国选手以直体后空翻转体720°、540°等C组动作为主,总体价值低于国外选手。在连接串方面,中外选手均以“后+前”、“前+前”两种类型为主,在0.1分加分的连接串中,中外选手的难度组合均以E或D+B或C为主;在0.2分加分的连接串中,国外选手普遍采用D+D或E组合,我国选手仅呈现D+D的编排。(6)中外优秀选手的结束动作无较大差异,除白井健三外,其他选手均以D组动作直体后空翻转体1080°为主。值得关注的是,白井健三以独创动作直体后空翻转体1440°(F组)为结束成套,体现了编排中的个性化。中外选手均选择满足组别加分,保证落地稳定的动作作为结束动作。建议:(1)新周期下,我国男子自由操选手及教练员须尽快顺应项目发展趋势,把握项目变化特点,将规则探讨和运动员个人训练现状相结合,编排个性化、竞争力强的成套动作。(2)我国运动员的成套动作应适当降低A-C组动作的使用频率,增加D组动作数量,储备E、F组难度,提高难度动作分在总体D分中的比重;同时根据个人技术特点,合理安排难度动作的次序,保证成套连接加分的最大化。(3)我国运动员的开场单个技巧动作要适当增加前空翻2周转体动作的编排频次;在中间动作方面,应着重储备后空翻2周类动作,减少前空翻1周低度数转体动作的使用,并通过连接串的编排来提高成套动作难度,适当降低单个技巧的使用率,在现有的难度水平上保持成套动作难度的稳步增长。(4)注意协调动作质量与难度的同步发展,增加动作的成功率,同时加强与国外优秀选手的交流学习,改进编排理念,取长补短;教练员也应创造与比赛环境相似的训练条件,旨在提高成套动作的熟练度,达到完成稳定、落地稳定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