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疲劳是亚健康的主要表现,长期疲劳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当疲劳累积到超过人体承受极限时,会引发诸多疾病甚至导致猝死。医学界、运动学界对疲劳展开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生理疲劳及病理性疲劳领域。心理疲劳是疲劳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方面研究却较为欠缺。相比于生理疲劳,心理疲劳由于其内隐性而难以观察及测量。中学教师被认为是亚健康状况的高发群体,研究中学教师的心理疲劳,不仅有利于充实疲劳的理论研究,还有利于了解中学教师心理疲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其缓解、治疗提供实证研究基础。本研究遵循“现实情况—理论分析—研制工具—实际测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的研究思路。在文献分析及问卷调查基础上,编制了《心理疲劳自评问卷》以调查中学教师心理疲劳现状;编制了《中学教师工作负荷自评问卷》以测量中学教师的工作负荷;探索工作负荷、社会支持、成就动机与心理疲劳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心理疲劳是指在认知及情感意志上持久消耗,使得个体作业效率下降,并主观体验到劳累感、厌倦感的现象,一般伴随认知水平下降、情绪低落甚至精神抑郁。本研究编制的《心理疲劳自评问卷》为单维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中学教师工作负荷由工作时间、工作难度构成;本研究编制的《中学教师工作负荷自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中学教师心理疲劳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不存在性别、年龄、教龄、婚否、学历、是否班主任、学校类型、城乡等方面的差异;但年龄与教龄、年龄与城乡、是否班主任与学历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心理疲劳持续时间的分布上,短期心理疲劳(2周内)所占比例最大(39.12%),长期心理疲劳(2-6个月、6个月以上)所占比例次之(30.54%)。心理疲劳程度严重的中学教师中,有30.2%处于长期疲劳,其心理疲劳状况最为严重。(4)不同工作负荷水平的中学教师其心理疲劳程度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工作负荷越重,心理疲劳程度越重。其中工作时间是影响心理疲劳的最重要因素,工作时间越长,个体的心理疲劳越严重;工作难度与心理疲劳之间也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5)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中学教师其心理疲劳有显著差异,表现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疲劳程度越轻。主观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之间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支持利用度与心理疲劳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而客观社会支持与心理疲劳之间负相关微弱且不显著。(6)不同成就动机的中学教师其心理疲劳有显著差异,表现为成就动机越高,心理疲劳程度反而越轻。追求成就与心理疲劳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而避免失败与心理疲劳之间却呈极显著的较低的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