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僵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在生产中出现的退化问题,一直是人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着重对绿僵菌Ma09、1245、985、双型孢4个菌株,在传代过程中出现的退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菌株的复壮和传代培养。供试菌株经过宿主体内复壮后,产孢量明显增加,菌丝的生长速率也明显比复壮前小。从传代的结果看,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菌株的产孢量越来越低,甚至已经不产孢。这表明传代过程中,菌种发生了退化。(2)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的测定。传代后的各代菌株在生长的后期,表现差异显著。随着传代的进行,菌株菌丝的生长速率增加。菌株双型孢还表现一定的菌丝疯长现象,第1代菌丝生长速率是3.87±0.2465mm/d,而第9代达到了4.8433±0.0408mm/d,与其它各代差异显著。产孢量的测定发现,随代数增加,产孢越来越少。菌株985第1代每cm~2孢子含量为5.06×10~9,第9代每cm~2孢子含量2.49×10~9。(3)菌株的毒力测定。根据绿僵菌毒力测定并采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各代菌株都对供试虫有致病力,但各代菌株有差异。菌株985的第15代的致死中时最大11.85d,说明第15代的毒力最弱。传代的靠前的几代没有表现明显的差异,一直到第12代才表现出显著差异。所以在生产中,不应使用传代次数太多的菌株作为生长用的菌株。(4)各代菌株的酯酶同工酶比较研究。随着传代的进行,酶的活性在不断减弱,尤其是几条主要酶带的活性变化更为明显。从聚类图中各菌株排列次序来看,各代菌株按照传代顺序排列。第1代菌株与越靠后的菌株之间的类间距越大,说明传代越多变异的发生的几率就越大。(5)各代菌株的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RAPD分析结果显示,4个菌株传代培养的第18代与其它各代的类间距最大,与其它各代菌株的相似率是最小的,说明菌株它在传代过程中,基因组DNA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也就是说,各代菌株在DNA水平上已经产生了遗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