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部术后并发念珠菌血症(candidemia)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5年9月44例有腹部手术史继发念珠菌血症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临床治疗转归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析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征、病原学特征、实验结果、高危因素有无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部术后并发念珠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考察预后相关因素。结果:纳入44例新生儿腹部手术史继发念珠菌血症患者,其中死亡16例,死亡率为36.4%。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在年龄(t=-2.651)、入住ICU时间(t=-2.238)、使用广谱抗生素时间(t=-5.063)、机械通气(X~2=4.490)、腹腔引流管时间(X~2=4.243)、全胃肠外喂养时间(X~2=4.849)、合并脓毒症(X~2=9.617)、脓毒性休克(X~2=9.617)、血白蛋白(t=3.512)、血红蛋白(t=2.442)、白细胞(t=3.300)、血小板的降低(t=9.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多为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共有26例(59.1%)的患儿进行了预防性或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接受预防性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患儿死亡率明显减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为50%,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在氟康唑耐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提示应用卡泊芬净与两性霉素B治疗明显利于患者生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血症,全胃肠外喂养、未进行抗真菌治疗是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患儿死亡的唯一保护性因素。结论:新生儿腹部术后并发念珠菌血症的患儿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结合血清学检测结果及临床危险因素可早期识别及诊断,预防性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患儿死亡的唯一保护性因素。氟康唑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早更换为两性霉素B或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