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轨道交通枢纽空间的城市设计比较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dddddd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城市设计对于轨道交通枢纽空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一座城市不仅要从功能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审视一座城市更应该带着城市设计的观念去研究。本文在收集中国和日本两地的大量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设计的各类影响因素开始对轨道交通枢纽空间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轨道交通枢纽折射它所包含的意义并与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紧紧联系在一起,轨道交通枢纽空间作为整个城市的象征,是各种功能体系汇聚的重要场所。随着不断转变的轨道交通枢纽空间模式,如今的功能结构已经从传统单一的模式转变为多功能综合性的服务中心模式,成为具有交通、办公、学习、展示等多功能的场所。在这种转变的情况下,轨道交通枢纽空间必须不断满足新时代不同功能组织的要求。同时,从设计手法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借鉴日本优秀的研究经验,探讨我国在城市设计方法方面的大跃进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希望对现代我国轨道交通枢纽空间设计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目前,建筑业的能源使用已超过工业、交通业,占我国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46.7%。作为存量与建设量比例最大的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占我国建筑业能耗总量的45.9%。其中,寒冷地区居住
自行车交通在中国城市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为一种交通方式在一定出行距离内有其独特的优势,非常适合居民短距离的出行(5公里以下),即使在出行机动化趋势加快的情况下,在国
厅堂声学缩尺模型自1934年F.Spondok首先提出,于六、七十年代达到极盛,现今在声场客观指标测量和音质主观评价方面对厅堂音质设计和研究起到了较大的指导作用。在缩尺模型试验
对城市街头游憩绿地建设与城市人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景观关系的思考,是本研究选题的最初原因。论文通过对城市街头绿地的基础理论、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与绿地空间的关系、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