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诉讼模式之比较——一种宪政史的研究视角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p2002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从根本上讲,"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必须增强全民的宪法认同感,实现"纸面宪法"向"活的宪法"或宪政的转变,而宪法权威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又仰仗于宪法实施监督体制的建立与健全.其中,宪法诉讼是宪法监督多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一端.西方宪政发达史表明:在宪法监督体系中真正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宪法守护人"历史地选择了司法机关或司法化了的专门宪法机关,这一实践理性所昭示的一般规律极具借鉴意义.在一个"后发外向型"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法治建设,既要深入地研究和清醒地认识到本国的具体语境,又要不失时机地借鉴外国先进的宪政文明,只有坚持了一般宪政规律与中国具体国情的创造性结合,才能减少或避免"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基于此,文章以"具体的个人"为对象,因循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与理路,在对各国纷繁复杂的宪政运行史进行必要考察的前提下,总结出了各国宪法诉讼的四种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抽象集中型,以美国为代表的附随分散型,以葡萄牙为代表的并行混合型以及以奥地利为代表的并行集中型.试图在"桔逾淮则为枳"的困惑之余,揭示出"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它的法制",而理论只是"傍晚才起飞的猫头鹰"的道理及其对有中国特色宪法诉讼制度酝酿和建构的启示.
其他文献
通过对义务作词源学的考察,并参考了历史上各家各派学者对义务和法律义务的认识,作者认为,宪法义务是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而由宪法规范确立的、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
刑事法律体系应是由刑事实体法、刑事程序法和刑事执行法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修订后的《刑法》、《刑事诉讼法》使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趋于完善。 但现行刑事执行法
社会管理是人类各项活动中的重要活动之一,能够有效协调并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需要运
多边贸易体制一产生就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的特别优惠待遇的概念,但直到乌拉圭回合谈判它才得到较为全面的考虑,乌拉圭回合的一系列单独文件不仅在各自序言部分强调对发展中国家成
首先对人口普查数据修匀处理,给出了上海人口生育模式函数,死亡率函数以及迁移函数,并对它们的未来进行了合理的外推,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口发展方程.对上海2001年至2010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