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外语言学家对于英语会话语篇的研究得以日益广泛和深入。其中,新闻访谈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话形式,在各个方面区别于人们的日常会话。其特殊的话轮转换系统不仅奠定了新闻访谈的基本会话模式,也从各个方面制约和限制了会话双方的言语行为。国外语言学家对这一点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系列以英语作为唯一交流语言的新闻访谈节目。这类节目的访问者通常是一个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受访者则可能国籍不同,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这一新兴的语言现象,国内语言学界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作者试图填补这一空白,以转录自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的15段,共计450分钟的英语新闻访谈节目作为基本数据来源,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 在中国的英语新闻访谈中,话轮转换系统对对话双方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方面包括:访问者中立立场的保持,会话双方将观众作为最终对话对象,以及访谈中受访者间的争论及其结束。 (2) 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否会对访谈产生影响?当访问者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访者时,他/她的言语行为是否会有不同? 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访谈中的话轮转换系统确立了访问者与受访者一问一答的会话模式。在这种模式的限制下,访问者在受访者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束后,只能选择以下一个问题来继续访谈,而没有机会插入自己的评价和观点,从而保证了其中立的立场。以往研究还排除了访问者插入诸如“mm hm”等确认回应的机会,但本研究发现,当受访者为某领域专家,所发表见解为对其专业领域某问题的讲解,而非个人观点时,访问者可以在受访者发言过程中插入确认回应,而并不影响其中立立场。本研究发现,在话轮转换系统的限制下,访问者无法对受访者的回答给予任何评价,这不仅是对其中立立场的保证,也保证了观众才是受访者最终的对话对象。当有数位受访者在场时,受访者之间都以第三人称或者姓名称呼彼此,通过这种方式,保证了把访问者,并通过访问者把观众,作为自己对话的最终对象。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日常对话不同,新闻访谈中受访者之间的争论是直接的,并受到鼓励。而结束其争论的并非争论双方,而是访问者。争论的产生可能在话轮转换系统的限制之内,也可能会偏离这一系统。受到话轮转换系统的限制,文化背景这一因素未见对访问者产生重大影响。但当访问者分别面对本国受访者和外国受访者进行相似话题的访谈时,其立足点的话语表现仍有不同。本文作者对中国的英语新闻访谈这一新兴的会话形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和分析,运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新闻访谈中的话轮转换系统作了较为深入和突破性的研究。所得结论对未来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受客观条件和研究者自身能力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研究数据可能经过编辑裁减,对新闻访谈会话双方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的忽略等。最后,作者为本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