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之一。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土地改革以及随后的合作化运动,使党的组织建在了乡村基层,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同时,农村社会的传统信任体系被破坏。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新农村建设”,并提倡在农村发展合作组织。在这样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村合作组织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借用F·福山的“社会资本”理论,以其核心概念“信任”为视角,研究信任与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关系。从目前已有的研究角度来看,这一主题较为新颖。选取“温州模式”的发祥地----瑞安为研究个案。通过在瑞安的田野调查,采用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获取资料。来自西方学术界的理论、概念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有必要对社会资本、信任、信任半径、合作制等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本土化评述。鉴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通过将人民公社时期的“合作”与瑞安农村合作社进行区分,界定本文所使用的合作社概念是基于国际上通行的定义。-在具体的研究分析中,本文围绕“信任”,以政府主导和农村社会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分析:第一,信任与农村合作组织的实现途径,即合作社的建立。结合现有研究与瑞安的案例,本文认为在农村社会的信任水平下,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比较困难。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政府作为主导来推动合作社的建立。同时,瑞安的案例也证明,政府的直接推动或财政补贴的诱惑,往往催生大量不规范的合作社。失败的教训源自没有把握农村社会信任特征,合作社中的农民缺乏认同感,难以开展有效合作。所以,政府应合理把握农村信任状况。瑞安农业协会的出现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第二,在第一点的讨论基础上,分析信任与农村合作组织规模的关系。信任半径概念是核心的测量工具。农村信任半径总体不超过熟人社会,但又不等于熟人社会范围。在不同情况下,信任半径的有效范围会有所改变。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分析认为,农村基层合作社的规模以信任半径为限度。而要将农民超越熟人社会范围进行多层次联合,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则要通过乡村精英延伸信任半径。乡村精英是合作社实现多层次联合的枢纽。农村合作组织的研究可以涉及很多方面,本文主要就以上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政府主导的模式下,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会资本依托家庭、人际网络、信仰等载体,是影响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