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与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以温州瑞安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2009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之一。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土地改革以及随后的合作化运动,使党的组织建在了乡村基层,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同时,农村社会的传统信任体系被破坏。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新农村建设”,并提倡在农村发展合作组织。在这样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村合作组织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借用F·福山的“社会资本”理论,以其核心概念“信任”为视角,研究信任与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关系。从目前已有的研究角度来看,这一主题较为新颖。选取“温州模式”的发祥地----瑞安为研究个案。通过在瑞安的田野调查,采用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获取资料。来自西方学术界的理论、概念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有必要对社会资本、信任、信任半径、合作制等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本土化评述。鉴于上世纪5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通过将人民公社时期的“合作”与瑞安农村合作社进行区分,界定本文所使用的合作社概念是基于国际上通行的定义。-在具体的研究分析中,本文围绕“信任”,以政府主导和农村社会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分析:第一,信任与农村合作组织的实现途径,即合作社的建立。结合现有研究与瑞安的案例,本文认为在农村社会的信任水平下,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比较困难。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求政府作为主导来推动合作社的建立。同时,瑞安的案例也证明,政府的直接推动或财政补贴的诱惑,往往催生大量不规范的合作社。失败的教训源自没有把握农村社会信任特征,合作社中的农民缺乏认同感,难以开展有效合作。所以,政府应合理把握农村信任状况。瑞安农业协会的出现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案例。第二,在第一点的讨论基础上,分析信任与农村合作组织规模的关系。信任半径概念是核心的测量工具。农村信任半径总体不超过熟人社会,但又不等于熟人社会范围。在不同情况下,信任半径的有效范围会有所改变。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分析认为,农村基层合作社的规模以信任半径为限度。而要将农民超越熟人社会范围进行多层次联合,以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则要通过乡村精英延伸信任半径。乡村精英是合作社实现多层次联合的枢纽。农村合作组织的研究可以涉及很多方面,本文主要就以上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认为政府主导的模式下,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会资本依托家庭、人际网络、信仰等载体,是影响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
在全面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背景下,合肥市蜀山区的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突出成效,较为典型的代表了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良好现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城市社区发展机制运
彩票涉业角色的成熟是彩票业实现社会期望的保证。彩票业要实现国家、政府、国民提出的社会期望,就要求彩票管理机构、彩票经销机构、彩票购买者等所有彩票涉业角色在系统构造
农村问题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集中全力解决农村问题,农村的健康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进程。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乡村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城市改革以后,逐渐的在原有的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分化中出现了“下岗失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某些层次和行业引入市场机制有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