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甘高速公路软岩隧道坍方机制及余震影响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wm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全球最独特、最复杂的地质构造。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频繁,活动断裂发育。广甘高速公路位于四川省三大活动性断裂之一的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地处青藏断块与华南断块的交接部位,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是5.12汶川地震后修建的难度极高的高速公路。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多次发生坍方灾害,特别是余震作用也多次对坍方造成影响。因此对该高速公路隧道坍方事故进行分析,研究汶川地震后余震对坍方的影响,对保障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意义重大。本文以广甘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中发生的坍方灾害为例,通过地质调查、理论分析对坍方的类型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坍方的机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震后软岩隧道施工的影响及余震作用下隧道二次坍方对二衬开裂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千枚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基础上,分析地震作用后千枚岩的物理力学特性,认为地震作用使得原本就处于构造断裂带的围岩变得更加破碎,层间结合差,强度降低,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整体的性质变差,围岩破碎成为隧道坍方的重要原因。(2)通过FLAC3D软件分析开挖法软岩隧道坍方的影响,结果表明,软岩隧道开挖时整体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临空面出现应力松弛现象,拱肩和拱腰位置应力集中现象明显,从而对隧道围岩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而易发生坍方失稳。(3)通过对广甘高速公路隧道坍方案例的调查分析,认为隧道坍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断层破碎带、地下水作用、地震影响及施工方法四个方面。结合前人的研究,从坍方的控制因素、诱发因素、形态因素、机理因素四个方面归纳隧道坍方的类型,并概括隧道坍方机制主要为四种:塑性挤出、剪切滑移、碎裂松动和振动坍塌,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结合常规治理措施针对断层破碎带和地下水引起的坍方提出相应的处治对策。(4)通过UDEC离散元软件分析层面和结构面发育地段隧道坍方的原因,认为在隧道的拱肩、拱腰位置,结构面的间距、位置以及结构面与层面的不同切割组合决定了隧道坍方的位置和规模,一般间距越小,结构面与层面切割的角度越大越容易引起坍方。(5)采用FLAC3D软件分析在余震作用下初次坍方再次垮塌对二衬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隧道初始开挖产生的坍方处治不彻底,即使二次衬砌施做后,在余震作用后,会使初次坍方区域相对应位置再次发生坍方,从而对二衬产生较大的响应,致使二次衬砌产生开裂。研究表明,地震波从底部垂直入射对二衬破坏大于地震波水平入射时的破坏。(6)结合数值计算的结果,运用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对二衬不同部位裂缝宽度进行计算,判断衬砌的安全性。结合前人研究的传统、新型的二衬开裂处治措施以及现场处治措施,认为此处通过碳纤维布补强处治二衬开裂效果更佳。
其他文献
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的发现为实现高效、低耗、可持续性的脱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厌氧氨氧化在应用时要有足够的亚硝酸盐作为其反应的电子受体。而传统的通过短程硝化获得亚硝酸盐的方法只适合某些特定的污水,对城市污水则存在很大的挑战性。事实上,反硝化过程中也存在亚硝酸盐积累。为此,在对反硝化工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新
该文首先介绍了悬索结构的发展、构成、特点、分类及力学特性;回顾了中国悬索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论述了悬索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存在的问题.该文采用几何非线形增量有限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地面交通非常拥挤,地铁作为一种公共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地铁运行所产生的土层震动、沉降和运营安全等问题也备受人们的关心。本文以杭州
为促进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利用,对再生混凝土构件及结构的研究已成为工程亟需。目前对再生混凝土构件及结构的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静力性能方面,关于再生混凝土构件及结构的动力
该文作者编制了一个能用于分析板结构的有限元法程序,并利用它对高层建筑模型中的平板和扁梁的受力状态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得出了几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曲线或回归公式
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对隔震桥梁的失效概率有重要的影响,有效地应用隔震支座对梁桥结构进行减隔震设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以某钢筋混凝土LRB隔震连续梁桥(
海上风能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沿海国家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近十几年来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基础结构作为海上风力发电机的支撑结构,其安全性影响到
该文以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传统的深基坑支结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有限层单元法计算支护结构内力的方法,将土体划分为条形单元,并推导
索穹顶结构是一种基于张拉整体思想的新型预应力结构,它是一种由索、杆及膜组成的柔性空间结构体系。索穹顶结构能够充分发挥钢材的抗拉性能,具有造型优美、自重轻、稳定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