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行力是政府部门把握党和国家的战略方向、确定战略目标和实施战略行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履行自身行政职能的根本途径和效果。当前中国在政府执行力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和努力,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和“四风”整改措施以及掀起的反腐风暴,使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的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等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整肃,使地方政府的执行观念、执行方式、执行作风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思想狭隘、认识不足,对不当利益的追求受到打击和扼制之后,其执行态度变的消极抵触、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执行动力匮乏、执行意识弱化,消极执行、被动执行甚至执行不作为、滥作为等现象愈加突出。再加上地方政府执行的环境不佳、目标管理缺失、结构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执行的领导和人员的业务素质欠缺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执行力“黑洞”凸显。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组织理论和系统论等,将地方政府执行力视为一种执行过程中相关要素彼此渗透、制约基础上输出的系统合力,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确立相应的分析维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研究层面深入探究和分析当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现实原因与对策,寻找症结所在,并以此为基础“对症下药”,对进一步有效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组织理论和系统论之上的研究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组织五要素分析路径,即组织环境、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制度与组织人员五大要素。其中,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目标是组织活动的愿景和归宿,结构是组织内各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机制化的排列关系,制度是组织为实现目标和促进有效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而人员则是构成组织的基础因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领导者和执行人员。这五大组织要素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网络结构,共同作用于地方政府执行力。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会成为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的“短板”,从而降低执行力的整体水平,呈现出弱化的现象。这种分析和判断与实际情况是否契合呢?通过展开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当前地方政府在某些执行领域和层面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执行力弱化趋势和问题,寻找到现实依据。以此为基础,剖析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现实表现和危害,系统分析了弱化的复杂原因。然后,以此为依据,提出改善地方政府执行环境、强化地方政府目标管理、优化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加快推进地方政府制度建设、规范地方政府公务人员执行行为等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价值或主要贡献试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旨趣和研究视角的转换。目前已有的与本文类似的研究,或者只是泛谈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却并未深入展开;或者只是研究了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某一具体原因,如政策原因、制度原因、主体原因等,不够系统和全面;或者研究的理论成果因为时代背景的变迁已显过时,等等。而本文研究的视角则是聚焦在当前的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现象,致力于对党的“十八大”之后,地方政府在面临经济“新常态”、改革力度全面加大、反腐压力剧增等环境骤变的过渡期,在某些执行领域和层面出现执行力弱化的原因进行系统性和深层次的探讨。其次是研究方法的新尝试。本文在针对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展开研究时,并不是随机的、碎片化的分析各种孤立的原因,而是试图把问题分析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去,凸显系统性结构化的分析视角和方法。本文依据组织理论,认为执行力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包括人的因素在内的一种组织行为,是组织各个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产生的系统有效性,这是本文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