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考化学试题为例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迁移而教”一直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教学理念,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育人要求。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关,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考化学试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境素材,通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推理和论证、实践与创新来解决化学问题,这与学习迁移理论的内容不谋而合。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也体现了很多迁移的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样需要学生重视用创造性的化学思维去解决化学问题的迁移能力。为了帮助学生适应高考改革的方向、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2019年高考化学全国I卷试题的分析以及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新高考下高考化学的命题特色,提出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迁移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并将迁移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本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和可行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通过在知网、图书馆以及网站收集并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因素,并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笔者借鉴了学习迁移中按领域的分类方法对2019年高考化学全国I卷的试题从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四个考查维度进行总结,并结合2016-2019年其它高考化学卷对每道试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迁移分析。最后总结出高考化学试题在学生迁移能力方面考查的特点,为后续笔者提出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第四部分是以问卷的形式调查高中生化学学习迁移能力的现有水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初始迁移能力水平相当,对后续的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第五部分是依据学习迁移理论、问卷调查前测的结果分析以及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迁移能力方面的考查特点,并结合高考化学试题命题特色,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四个方面迁移能力的教学策略。第六部分是笔者结合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展开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并通过教学前、后迁移能力水平的对比分析以及教学后的访谈分析,用具体数据来验证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第七部分是对本论文的研究总结,并指出研究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以及展望。
其他文献
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新时代教育要以“素养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具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素养以及评价多元化等优势,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要求,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当前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且应用过程所暴露出的许多实际问题并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极大。高中阶段是高等教育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旨在输送优质生源,培养优秀人才。化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近年来,国家对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更加重视,这就需要教师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可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很多学生经过课堂上的学习难以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在课后作业的环节,教师应该解决该问题。相对于客观题,主观题具有可以直观展示学生想法的优势,那么教师是否可根据自身经验
曲线表征是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重表征,是某些自变量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以曲线坐标图的形式呈现,有助于学习者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教材相关知识点,提升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曲线表征类试题已经成为高考化学常见题型,有必要对曲线表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高三学生对曲线表征类试题的掌握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此类题目掌握不够甚至存在畏难心理。基于高三学生
在如今核心素养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常态化学课,存在传统教师“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因此,笔者思考:当今的化学课堂中,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学校级别下的对话教学的现状是如何的呢?局限对话教学展开的因素有哪些?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对话教学以及化学对话教学的现状研究的梳理,归纳出以往研究的背景与方向,其通常在于定性研究,鲜有结合定量研究;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对话教学研究盲点与空白,确定本文研究议题:不同级别学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开始注重各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及其他重要场合中都提到要加快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强调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经过前人的不断摸索,如今教学的信息化已经来到了TPACK理论为代表的第三阶段。TPACK全称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
在新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标准颁布的驱动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作业评价是评价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业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批改作业后的反馈信息。但传统的作业批改模式是以教师全批全改为主,且呈现出只批不改的现象,让学生很难从作业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新课标倡导要有效开展学生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的使用,因此,对传统的作业批改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国内外
引导孩子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其不单单作为绘画训练予以呈现,也应当深入分享其文化层面的学习内容。所以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充满了人文精神,对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术课程应融入文化情境的学习中,成为文化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内容要求发生变化、新高考改革陆续推进的背景下,高一化学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项目式教学因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情境化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高一化学教学中,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由于在高一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缺乏方法指引等问题,本论文将重点研究项目式教学在高一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以期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
二十一世纪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要求是具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重要的素养之一也已经成为共识。但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严重缺失。在“知识过剩”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急需融入到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研究旨在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批判性
生物学是探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发现大多是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是在科学思维指导下的科学发现过程,可以说,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灵魂,在科学发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思维本身是一个系统,包括一般的思维逻辑方法、逻辑思维形式和非逻辑思维形式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思维的系统组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维系统思维网络,在解决不同问题和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阶段,有其一般的思维程序。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