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后新时期”。王宁、张颐武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特征总结为大众化、商品化的大杂烩共生。当下最热门的“草根文化”也正是在这一文化语境中产生、发展、流行、壮大起来的。在中国当代的语境中,“草根”意为政治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够,社会、文化地位卑微,与主流和精英相对存在,人员涵盖了乡村的农民、城镇中的无权无势的居民、以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务工群体。而正是这一类群体,从2005年来“草根选秀”、“网络恶搞”、“山寨文化”、“网络热词”、“微博问政”、“博客年”、“微电影”等一系列草根现象中“横空出世”,以底层的顽强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独特的创造性、阶层的反抗性以及庞大接受、消费、传播市场,上演了一场场网络世界的“狂欢盛宴”。同时,伴随着草根群体的“话语权表达和精神诉求”,最终从“虚拟社会”转向与真实社会生活融合,从文化领域扩展至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一种亚文化体系——草根文化。“草根文化”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期间,人文环境的变迁、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生活世俗化过程中,凸显出了草根群体的奋斗梦想、向上愿望、自我解构、集体狂欢、消费追求、话语表达、精神诉求等特质。抓住“后新时期”这一特殊的文化语境审视草根文化,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新的也是应有的角度。随着中国社会的信息化、城镇化建设,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融合中,草根文化必将呈现出一种相对成熟的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