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降雨预报在并联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动态控制中的应用及其风险分析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与水资源供需矛盾并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现状的重要举措。利用水文气象预报信息对水库开展汛期起调水位动态控制,是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降雨预报信息的利用,可进一步延长预见期,有效发挥库群的库容补偿作用。然而,预报信息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决策失误,从而给水库和下游带来防洪风险。为此,本文以清柴并联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集合降雨预报信息在研究流域的预报精度,提出ECMWF集合降雨预报的应用方式;确定清柴并联水库汛期起调水位动态控制域上限,并对上限开展风险分析;挖掘并联水库间的风险转化关系、水库-下游的风险传递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ECMWF集合降雨预报信息在清柴并联水库的应用方式。通过对24h ECMWF集合预报统计量产品的“三率”分析和泰勒图分析,提出了综合利用90%分位值和标准化准确率平均数确定ECMWF集合降雨预报产品的利用方式;据此构建了不同降雨预报量级下,考虑相关性和不考虑相关性的降雨预报误差联合概率分布函数,定量分析了降雨预报误差相关性对并联水库防洪安全与兴利效益的影响,明确了在清柴并联流域,可采用不考虑流域间降雨相关性的预报不确定性描述,指导并联水库的汛期调度。(2)推求了清柴并联水库利用24h集合降雨预报信息的汛期起调水位控制域上限关系,解析了考虑不同预报信息其预报不确定性对防洪安全的影响。首先,结合改进预泄能力约束法和“聚合-分解”法,构建清柴汛期起调水位动态控制域上限关系曲线,分析了控制域上限的风险,结果表明将两库上限最大值分别提高至129.5m和108m是安全的。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不同降雨预报量级下,洪水预报信息及其不确定性对水库防洪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预报量级下,耦合利用洪水预报信息对防洪风险的影响不同,如柴河水库预报无雨和小雨时,仅考虑降雨预报信息的防洪风险更小,而预报中雨时,耦合洪水预报信息可降低防洪风险。(3)定量描述了并联水库间风险转化关系、水库-下游的风险传递关系。基于清柴并联水库库容补偿关系,计算了清柴并联水库在不同库容分配方案的水库和下游防洪风险,分析了清柴并联水库的风险转化和并联水库至下游石佛寺站的风险传递关系,在库群整体兴利效益不变的情况下,给出不同防洪需求下的清柴并联水库的建议起调水位,如小雨预报下,若区间来水较少,为均匀分配两库蓄水量和风险,建议控制清柴起调水位分别在128.2m和106.2m。接着,构建了清柴水库联合预报优化调度模型,得到利于清河水库蓄水、利于柴河水库蓄水、两库同权重蓄水的三套联合预报调度规则,讨论了不同预报调度方式对风险传递与转化关系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的发展,GI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供水系统中使用GIS技术可以实时、高效地对供水管网数据进行管理、共享,提高了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供水管网数据作为供水管网系统的基础,数据的获取一直是关键问题。Web GIS技术的出现使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由传统的单机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数据的应用也发生了变换。供水管网数据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矢量数据和位图数据。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具有差异性
基于地震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研究高坝地震性能的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建立需要进行大量的有限元计算。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引入支持向量机(SVM),用SVM模型替代有限元计算,以达到提高计算效率的目的。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00m级特高坝抗震安全评价与控制关键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砂砾土液化特性的缩尺效应及其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随机场理论的高
中国是全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大国,尤其是以地质条件复杂、地应力水平高的西南地区为代表的水电站规模位于世界前列。水电站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岩体开挖,岩体开挖会打破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在洞室围岩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洞室围岩失稳现象的发生,对水电站建设进程及后期的正常运营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展高地应力区开挖扰动条件下的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
水电是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坝建设则是水能开发的重要基础,其中面板堆石坝因其造价较低、复杂地形适应性强、综合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已成为高坝建设的重要坝型。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地区规划建设了猴子岩(223.5m)、拉哇(239m)、茨哈峡(254m)、古水(305m)等一批高面板堆石坝工程,标志着我国面板坝建设正向300m级特高坝迈进。但坝址区地震频发、强度大,时刻威胁高
三峡工程是一座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生态等功能于一身的大型水利枢纽。三峡水库入库流量的预报对于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寸滩以上的上游来水、武隆以上的乌江来水和三峡区间侧向入流三部分共同组成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其中区间入流部分汇流速度快,洪水形成后直接注入库区,对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优化调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选择三峡区间作为研究区域,开展气象水文耦合的洪水预报研究,本文的主
我国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威胁了生态环境的安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了我国水利发展、规划的迫切需求。三江平原是我国国家粮食基地和湿地的重要分布区,但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了解未来区域水资源演变特征对保障农业、湿地生态环境用水极为重要。为此,本研究以三江平原典型区域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耦合利用地表水模型和地下水模型对流域的水循环过程进行模拟;同时,为科学认
我国可开发的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川滇新藏等西部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山高谷深、地形条件复杂,且地震烈度高、交通不便,给水利工程的勘察设计带来很多挑战。众多坝型中,面板堆石坝具有对地形地址条件要求低、安全性高、投资成本小等优势,非常适合西部地区特殊的环境条件,被诸多工程设计方案所采用。一旦大坝在强震作用下发生严重破坏,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会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大坝在强震作用下的安全至关重要。数
我国是缺水大国,同时也是受洪灾侵袭较为严重的国家,将原本可能成灾的洪水资源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思路。洮儿河流域下游地区是重要的国家商品粮基地,同时也分布着国家重点湿地,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用水在区域用水中占比过大,不仅威胁了河湖的生态安全,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超采。本流域的降雨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多以洪水的形式汇入嫩江,通过蓄滞手段,将洪水存蓄起来,解决流域内的缺水问题,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为解决太阳能集中供暖资源季节性不匹配矛盾,水池蓄热跨季节太阳能供暖技术可以将非供暖季的太阳能储存在长期蓄热水池中,在供暖季进行取用。然而,单一水池蓄热太阳能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在供暖中后期蓄热水池内水温低于供暖温度工况下,集热器提供的热量进入大容积蓄热水池不能有效提升水温,导致系统太阳能利用率降低;同时,该系统投资成本高,在不同气候区的技术经济适用性尚不明确。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我国建设了许多跨流域调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联合优化调度需要同时兼顾供水和受水流域水库(群)的防洪、供水、发电、生态环境等目标要求,难于求解与决策。目前,跨流域引水工程调水决策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现存跨流域调水工程联合调度所建的模型过于复杂,决策预见期过短,操作比较繁琐,不便于实际应用。水库年内入库径流的丰枯特性往往与丰水期入库径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