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通过对比抑郁症组与正常组在“安静状态-负荷运动-恢复状态”三个不同阶段下的心率变异性数值的变化,从而分析两组不同受试对象的自主神经功能活动和调节能力,研究抑郁症患者情志失调对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对体内器官活动的影响。同时采集抑郁症患者情志特征以及脏腑症状分布特征,研究抑郁症情志对脏腑气机的影响,从两个角度探讨抑郁症情志致病的生理机制,为抑郁症的临床防治提供思路。方法:所有60例纳入对象均为自愿加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抑郁组30人,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同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临床诊断为抑郁症。正常组30人,纳入标准:无抑郁症发作史,HAMD<8分。选用沈阳威今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名片型心率变异纪录仪分别测试两组实验对象抑郁症组与正常组在“安静状态-负荷运动-恢复状态”三个不同阶段下的心率变异性数值的变化。选用《情志测量问卷》和脏腑症状分类表观察抑郁症组的情志特征和脏腑分布特征。结果:1.比较两组实验对象心率变异性的差异:(1)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组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正常组的LF值在第三阶段规范负荷运动后相对于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F/HF、HF值三个阶段未见明显差异(P>0.05)。抑郁症组LF值在第三阶段规范负荷运动恢复时比第一阶段安静状态下降低(P<0.05),同时LF值在第三阶段规范负荷运动恢复时比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时降低(P<0.05),LF值在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抑郁症组HF值同样在第三阶段规范负荷运动恢复时比第一阶段安静状态下降低(P<0.05),同时HF值在第三阶段规范负荷运动恢复时比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时降低(P<0.05),HF值在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LF/HF三个阶段未见明显差异(P>0.05)。(2)在对两组数据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抑郁组与正常组的LF、HF指标在第一阶段平静状态下和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时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第三阶段运动后恢复状态时,抑郁组与正常组的LF值没有明显差异,HF值有显著差异(P=0.026<0.05),LF/HF三个阶段未见明显差异(P>0.05)。(3)通过对两组的频域指标均值进行对比,在平静状态下,正常组的LF均值以及HF均值均要高于抑郁组,在进行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时,两组代表交感神经活性的LF值均有下降趋势,抑郁症组比正常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代表迷走神经活性的HF值抑郁症组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组稍有上升。在第三阶段运动后恢复期间,两组代表交感神经功能的LF值与代表迷走神经功能的HF值在对比第二阶段规范负荷运动时均有下降,抑郁组在安静状态下LF/HF值小于正常组。(4)在进行组间对比时发现两组间三个阶段RR间期平均值无明显差异,P值>0.05。在进行组内对比时,抑郁组组内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P值均<0.05,有显著差异,正常组组内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P值均<0.05,有显著差异,抑郁症组的心率在三个阶段均高于正常组。2.抑郁症患者情志分布特征:有正常情志者1人,占3.3%;情志异常者29人,占比96.7%。异常情志中表现为怒志者有3人,占总人数的10%、思志的有7人,占总人数23.3%、悲志的有19人,占总人数的63.3%。3.中医症状脏腑分布特征:全部30例患者在所有类别中都有相关症状出现。以每一脏腑3个或3个症状以上为判断标准对抑郁症具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肝胆系统出现3个或3个以上中医症状的共有30人;心与小肠系统出现3个或3个以上中医症状的共有7人;脾胃系统出现3个或3个以上中医症状的共22人;肺与大肠系统出现3个或3个以上中医症状的共22人;肾与膀胱系统出现3个或3个以上中医症状的共6人。抑郁症最常见中医症状为精神抑郁、心烦失眠、面色无华、沮丧忧愁、嗜卧少动等等。结论:(1)通过对两组实验对象三个阶段的HRV结果进行分析,抑郁症组整体心率变异性降低,交感神经以及迷走神经张力均降低,且相比迷走神经而言,交感神经下降的更明显。可以推论,长期处于抑郁情志状态下,自主神经调控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其支配的脏腑气机失常。(2)通过收集抑郁症患者的情志特征以及中医症状脏腑分类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抑郁症情志实质上是以悲忧为主,包括思志、怒志在内的一类复杂的异常情志,在整体观以及五行的传变作用下对脏腑气机有普遍性的影响,但主要集中在肝、肺、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