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层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研究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charles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隔震结构是把橡胶垫隔震支座设置在基础底部,通过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来减小地震的响应,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当把橡胶隔震支座设置在顶层时,也称为加层减震结构。 在现有规范中,隔震层位置均要求设置在基础或结构首层以下位置,这对大平台上建多塔楼类结构和原有建筑抗震加固是不适宜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突破现有规范的限制,将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的顶层,若这种减震方式对隔震层上、下部结构的受力均有利,将是隔震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为结构的减震设计和已建房屋的抗震加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对这种新的加层减震体系,其工作机理可能是延长周期和质量调谐的某种结合。因此,系统地描述加层减震结构的减震机理和效果是减震技术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的提炼和实际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 1.对于加层减震结构建立的振动方程,由于其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非对称,阻尼矩阵为非经典阻尼矩阵,不适宜用传统的模态迭加法,本文研究了这种结构的复模态算法。 2.考虑到计算方法和结构实际地震反应的差异,专门做了大比例加层减震结构模型和没有减震的结构模型,分别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同种结构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振动响应规律。 3.将非减震结构和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结构在同种地震动输入下的振动响应规律。 4.为了验证加层减震的试验效果,在SAP2000通用软件中建模,分析加层减震的效果,并和振动台模型试验进行对比分析。 5.根据理论和试验分析,得出了一些加层减震结构在平稳随机地震激励下响应的有益结论,为结构减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提供借鉴。 本文较系统的对加层减震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了隔震层上、下结构体系的协同工作情况和隔震效果的影响因素,为加层减震技术的应用和抗震加固的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在多层底部框剪结构和高层底部大空间结构中经常出现一些低剪力墙,这部分剪力墙为结构抗侧力的主要部件,但其延性较差,而且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剪力墙的数量及厚度又常常受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我国正大量兴建地下工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同时山区道路、房屋的建设工程也日渐增多,有效、经济、快速地进行深基坑、高边坡的开挖支
本文结合子洲至靖边高速公路4个合同段的低液限粉土,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广泛存在的低液限粉土的压实性能及底基层稳定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该地区的
沥青路面的高温流动变形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路面主要损坏形式之一,实践表明,改性沥青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性能。但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具有性质上的根本
本文对自密实混凝土弯、剪、扭复合受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6根混凝土梁的弯、剪、扭复合受力试验研究,探讨自密实混凝土弯、剪、扭复合受力的
库水位变化情况下边坡的稳定性一直是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所需面临的一个难题,采取的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结合定量评价为主。在定量评价过程中,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浸润线
本文基于非线性有限差分理论,运用FLAC有限差分程序进行了深基坑在土钉支护下的分步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了深基坑在土钉支护下分步开挖中的土钉支护机理,土钉支护参数和
长短桩组合桩基础是按沉降控制设计原理设置少量进入深层持力层的长桩以控制沉降,同时为利用浅层持力层良好的承载能力而设置部分短桩,与常规设计方法相比,长短桩组合桩基础充分
先进的施工方法有利于提高结构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并可有效的缩短工期和降低施工成本。本文在概括总结了现有的各种空间结构施工方法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大跨度柱面网壳结构
建筑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使得结构分析成本也随之增高,在结构分析研究中亟需一种能够简化结构,应用可靠,又能节约成本的分析方法。拟力法是一种高效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