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肪族聚酯是一种技术上重要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包装、生物医药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环内酯的开环聚合是制备高分子量脂肪族聚酯的有效方法,但受到环内酯单体种类的限制。不同的环酯的开环共聚(ROC)为调整聚酯的性能和功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γ-丁内酯(γ-BL)可由生物质转化合成得到,具有可再生的绿色来源,价格低廉,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共聚单体。然而,由于γ-BL的五元环结构张力小,与其他“张力环”内酯存在着很大的活性差异,这导致“非张力环”γ-BL和“张力环”内酯的共聚难度大。本文针对这一挑战,通过发展酯交换策略,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基于γ-BL的脂肪族共聚酯:首先,我们从聚乙醇酸(PGA)的均聚物出发,发现当以金属配合物La[N(TMS)2]3为酯交换催化剂时,可高效的制备聚(乙醇酸-co-4-羟基丁酸)[Poly(GA-co-BL)]共聚物;相比其他的制备方法,通过酯交换法合成的共聚物其序列结构更为可控,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44℃),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热稳定性的提高起源于共聚物中单独的乙醇酸序列。并且这种序列结构可控的共聚物是100%化学可回收的,能够完全回收得到纯的乙醇酸和γ-BL单体原料。其次,为了发展更为绿色的聚合体系,我们合成了具有空气/水耐受性的1,5,7-三氮杂二环[4.4.0]癸-5-烯(TBD)/硫脲(TU)或者脲(U)双官能团有机催化体系,该体系能够高活性地催化聚(δ-戊内酯)(PVL)/γ-BL或聚(ε-己内酯)(PCL)/γ-BL的酯交换反应,分别得到了其与γ-BL的共聚物,特别是Poly(VL-co-BL)共聚物中γ-BL的插入率达到38.3%,分子量(Mn)最高达到40.6 kg/mol;γ-BL插入率的提高是由于该催化体系对单体γ-BL的活化速率高于对聚合物链的活化速率。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酯交换法得到的共聚物中存在更多的连续序列,所以在相同γ-BL插入率下,酯交换后得到的Poly(VL-co-BL)共聚物比ROC法得到的共聚物具有更高的熔融温度(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