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大规模高密度养殖造成的水环境污染,致使水产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病毒性疾病造成的损失更加惊人。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LCDV),属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病毒,是在我国养殖牙鲆、真鲷、大菱鲆、军曹鱼以及野生虾祜鱼等多种鱼中暴发的首例病毒。目前,世界上报道的、可被淋巴囊肿病毒感染的鱼类至少有42科、125种以上,其中海水鱼占30科。继南方养殖石斑鱼中发生淋巴囊肿病以来,1997年山东省荣成市养殖牙鲆也发生了此病,后来迅速蔓延到威海、乳山、青岛等主要养殖区;1998年,河北省唐山、乐亭等也大量发生该病毒病。由于鱼类被感染后,其口唇、鳃、鳍、尾及体表各处会长出大小不一的肿瘤,形象丑陋、活力减弱,有直接或间接的死亡,所以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严重的。当前,我国海水鱼养殖者大多使用化学合成或抗生素类药物“抵抗”疾病,但由于药物残留、诱变抗药菌株及水体污染等副作用,导致了我国水产品在出口时遇到种种障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近年的研究认为,基因工程疫苗,是在病毒病防治中替代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最好选择。与传统疫苗相比,核酸疫苗具有独特的优势,如生产成本低、可与其他免疫原组成多价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强烈而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等。目前,水产养殖界核酸疫苗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主要集中在鲑、鳟鱼类的IHNV、VHSV、SVCV、SHRV等传染性病毒病的防治上。但迄今未见淋巴囊肿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报道。本论文对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的牙鲆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pEGFP-N2-LCDV-cn-MCP0.6kb以及应用生物信息学设计的6种核酸疫苗(pcDNA3.1+/LTE1,2,3和pcDNA3.1+/L29A,B,C)在真核细胞COS7及牙鲆胚胎干细胞(FEC)中的表达定位进行了研究;并在牙鲆体内进行了免疫效果评价;对核酸疫苗pEGFP-N2-LCDV-cn-MCP0.6kb在牙鲆体内的存留部位、时间及表达、安全性及两种免疫佐剂脂质体和CpG基序的免疫激活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免疫机制。上述研究为淋巴囊肿病毒核酸疫苗的生产应用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