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实证研究——兼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的构建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和社会发展基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世界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学界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提出了许多设想,但方案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尝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的广西为例,通过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尝试归纳总结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模式,以期为构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提出一些现实的思路。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几大部分,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以及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为正文的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正文第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法律保护的基础问题简析。简要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性问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义及价值目标。 正文第二部分介绍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法律保护的实践。在简要介绍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情况和困境后,本章重点分析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法律保护的实践。首先着重介绍和分析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认为广西已经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体系。然后文章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实践进行了实证考察,包括对其司法保护实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例、合同法保护实例的分析和总结,突显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主要成果,资料较为详实可靠。 正文第三部分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的构建总结及其借鉴意义。通过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的总结和分析,归纳了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模式,分析了广西模式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为构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提供实践依据。 正文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构建的基本设想。在分析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现状与不足基础上,借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的经验,提出了构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体系的基本思路,从而在更高意义上突显了本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 论文最后部分是结论与讨论。主要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论文研究视野开阔,视角新颖。文章结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突破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的理论视角,选择了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实例作为对象的研究角度,总结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并比较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了此模式,为构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提供可行性依据。二是文章注重多学科、多种研究方法交叉结合。运用法理学,知识产权法学,行政法学和刑法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注重从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中提取经验,从实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构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进行研究,弥补了该研究领域纯理论化的不足。研究还采用实地考察与间接考察、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上述这些方法互相补充,互相验证,得出的结论客观可靠。
其他文献
论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立足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化的现实情况,站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新角度,对社会转型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
公务员轮岗制度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人事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激发公务员队伍活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唐代是我国古代法律发展的繁荣时期,《唐律》作为中国古代法的鼎盛之作,其有关身份犯的立法也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唐律》中的身份犯是在继承前代身份犯的立法成果的基础
利用轴流式通风机作为源动力,自制风道作为气流通道搭建了开放式风洞.并以此为基础,结合VC软件开发环境,以风力机的最大功率跟踪为目标,设计了小型风电最大功率跟踪系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