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家话的多功能语素“得”的研究已取得颇丰的成果。但相较其各项语法功能方面的研究,语素“得”的语法化路径及其多功能模式的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此外,由于方言差异,语素“得”的功能也会有差异。因此,客家话语素“得”的各项语法功能、语法化路径及其形成机制值得关注。 本文以广西来宾客家话的语素“得”为研究对象,对其各项语法功能、语法化路径、多功能模式的形成机制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应用田野语言学和记录语言学的相关方法,对当下来宾客家话的自然话语进行记录、转写和翻译。然后从自然语料中分析语素“得”的各种功能。在此基础上借鉴语义地图模型、语法化、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和语法化区域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分析语素“得”的语法化路径及其多功能模式的形成机制。 考察发现,来宾客家话语素“得”的多功能模式涉及以下五种功能:(1)作主要动词;(2)作助动词;(3)作完成体标记;(4)作动相补语/能性补语;(5)作状态/程度/能性补语标记。从语义地图模型、语法化、接触引发的语法化、语法化区域的理论角度来看,来宾客家话语素“得”的语法化路径和汉语语素“得”的语法化路径一致。来宾客家话语素“得”的多功能模式的形成机制是:(1)其与汉语有发生学关系;(2)其与汉语接触引发的语法化;(3)东南亚语言的语素“得”的一种语法化区域。即来宾客家话语素“得”的多功能模式导源于对汉语语素“得”的语法化模式的复制。